人們常說,古代皇帝的後宮擁有三千佳麗。其實,三千佳麗只不過是個虛數。應該說,皇帝的後宮擁有多少嬪妃是有一整套宮廷制度的。那麼,按照古代宮廷制度,這些皇帝的後宮究竟應該擁有多少嬪妃呢?


       


據《禮記·昏義》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就是說皇帝有名有分的嬪妃有一百二十一人,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宮女,隨時可供皇帝「臨幸」。後宮美女如雲,都是為了侍候皇帝一個人。一夫多妻,妻妾成群,那麼,古代皇帝是如何臨幸、如何駕馭這後宮的三千佳麗的呢?


宋代文人周密的《齊東野語》卷19《後夫人進御》中記有五代時期梁朝的國子博士崔靈恩的一套理論。乍一看,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後夫人進御》中說道:凡夫人進御之義,從後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嬪已下,皆九人而御,八十一人為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為三夕,九嬪九人為一夕,夫人三人為一夕,凡十四夕。後當一夕,為十五夕。明十五日則後御,十六日則後復御……凡九嬪以下,女御以上,未滿五十者,悉皆進御,五十則止。後及夫人不入此例,五十猶御。故《內則》云:「妾年未滿五十者,必與五日之御。」則知五十之妾,不得進御矣。


雖然皇帝們有權利跟所有後宮女性發生性關係,但是有義務與這一百二十一個嬪妃定期過性生活。按照梁朝這位崔博士的說法,皇帝要完成規定的任務實在不容易。八十一御妻,也稱女御,分成九個晚上,每晚九個人。二十七世婦也是每晚九個,分為三天;九嬪是共享一天;三夫人也是共享一天,但畢竟共享此項權利,或者說是共盡義務的人數只有前面幾個等級的三分之一了。只有「皇后」是一個人獨享一晚。從初一輪到十五,從十六那天再開始新的一輪。但是,崔靈恩又提出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不適合房事,那麼排序就會出現問題,眼巴巴等在那天的無論是九個人還是一個人,難道就白等了不成?一個月輪兩圈,如果不是每晚多人同時的話,一百二十一個人中的每個人一年也輪不上兩三回,前提是皇帝還得一天不能得閒,極為勤勉公正。皇上累得可憐,后妃們閒得可憐!


       


按照古代宮廷制度,除非到了「皇后」和「夫人」這個級別,五十歲以後就不能進御了,倒不是出於年老色衰的考慮。的確實紅顏未老恩先斷,色未衰皇帝也未必就喜歡。主要是女人五十歲左右到了更年期,絕經以後不排卵,不能生育。


不能生育就沒必要讓皇帝辛苦一番了。不過,還是有問題,如果帝王在即位之初或者即位之後某個時間把後宮這一百二十一個編制配齊了,除非死一個新補一個,不把其中某些廢棄,那麼這些女性是會陪著皇帝一起慢慢變老的,那就很可能出現這些大小嬪妃陸續進入五十歲。皇后和夫人在五十歲以上仍舊侍寢,那嬪妃以下的一百一十七人到了五十歲是否要用新人替補?如何選擇這些替補?無論陸續換還是一起換,要想確保在編的一百二十一人總數不變,種種實際問題都不是想當然可以解決的。


       


       


再說了,「後宮佳麗三千人」,其實唐玄宗的時候後宮有四萬多美女呢!帝王們要是每天都照著崔博士給設計的這套規則,跟這一百多嬪妃輪了一圈又一圈,其他的宮女由該怎麼辦?


實際上,皇帝打算跟哪個后妃、宮女發生性關係是很難受到「禮制」約束的,而且擁有絕對的自主權,當然還有所謂的「進御製度」之外的實際做法,最主要的是召幸和行幸兩種。行幸的做法是像晉武帝司馬炎在「羊車」內讓嬪妃們陪侍,召幸就是皇帝把後宮裡的嬪妃叫到自己的寢宮裡侍寢。


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之四十五中就曾寫道:「叢叢洗手繞金盆,旋拭紅巾入殿門。眾里遙拋新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皇帝向宮女群中拋擲橘子,搶到的人便可以承歡,也就是說得到陪侍皇帝的賞賜。這有點拋繡球點女人的意思。


其實,擲橘子選嬪妃也罷,拋繡球點女人也好,都不過是古代皇帝們尋歡作樂的無恥招數。有的朝代宮廷受此啟發建立了翻牌子侍寢制度。但由於事關皇帝們的喜厭好惡,再加上他們手中握有生殺予奪的無限權力,因而這種翻牌子侍寢制度有時候也是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