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小師


善惡因緣,一線之差。差在哪裏呢? 差在起心動念之間,自我意識能否清明。


又云:自我意識不是心識之法相無自性嗎? 又如何能抓緊那一刻之清醒呢? 這就是眾生與佛「迷悟的分別」:眾生迷於業力之中因此在關鍵時刻喪失理智而造作惡業,就好比文中營弁亦說:「我與和尚你互不認識,但一見到你即想殺死你,這件事連我自己也不明白箇中之原因。」,假如營弁少了幾分清醒,在他說出這句話前已經一箭把他的前世仇人禪師殺死;而佛卻悟於當下心念的不尋常而能保持著理智的清醒,正如文中營弁所說:「我與和尚你互不認識,但一見到你即想殺死你,這件事連我自己也不明白箇中之原因。」但依然能夠克制著自己殺人的舉動,雖然當時依然扳著弓欲射......直到禪師道明兩人間前世今生之恩怨,原來是禪師以前殺掉營弁的前生,導致此刻營弁前來索命的結果;於是營弁一念善起,道出:「寃寃相報何時了? 劫劫相纏豈偶然? 何不與師俱解釋? 如今立地往西天。」兩人間之恩怨始得化解,同生極樂。


由此可以看出,正因為自我意識的無自性,債主有權可以選擇不索命,不必依循前生之業力造出索債之事;故此當下的解脫就在一念之間,輪迴同樣也是自己的選擇;因果之事,確能作主,從無半點不尤人。



命債消解故事........印光法師鑑定


宋朝某禪師,少時酒醉與人爭財,奮擊其人立斃,懼罪遠遁,出家苦修,遂能徹悟,爲大禪師,開堂說法,學人數百,年七十餘,忽一日沐浴陞座,謂大衆曰,汝等勿動勿言,看老僧了四十年前一重公案,坐至午一營弁突至,扳弓欲射,師合掌曰老僧奉待已久,弁驚曰,某與和尚不識,一見卽欲相戕,己亦不悟,師曰欠債還錢,欠命還命,公平交易,但請下手,不必遲疑,顧衆曰,我死後延此居士,飯訖送歸,半語瞋咎,逆天悖道,非吾弟子也,弁益疑,堅叩其故,師曰,公兩世人故忘之,吾一世人故不忘,因述前事告之,弁素不識字,忽大吟曰,「寃寃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何不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言訖,手持弓矢屹然立化,師下座爲雉髮,安名更衣入龕,師亦跏趺別衆而化,夫殺人於四十年前,償命於四十年後,索債雖遲,還債則一,幸兩人俱是大手段人,故能寃家路上劈面相逢,而惡對頭,反成好因緣耳,其人之死,逼債主修行證道,禪師之待催債主,解結生天,千古難遘之勝緣,洵奇事也。


回目錄回書架到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