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屬於依賴心,學佛必須要自學、自修、自證。

  第二、誤以為求佛可以消罪滅障得福報,而自己依然迷執事境為真,貪求不舍,以致煩惱如故。殊不知學佛是依照佛的教導,掃除自己的迷誤,而明見自性,以脫出煩惱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業、得福報的。

  第三、於初下手時,不明學佛的究竟,沒有正確的決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於盲從。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第一須具有正知正見。

  第四、依賴他人。為使修道能夠速成,一心想求得最高最無上的法、最好的師父。於是就生起種種較量高低的分別之見,生起諸多門戶紛爭的見解,時時縈迴於心中。尤其在分別挑選不定時,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個法,而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專念下去。結果往往是走回頭路或走錯了路,空耗時光,一事無成。

  第五、因為空耗時光、久無消息,於是就疑人謗法,或者是退轉不修了,半途而廢。

  第六、貪取於法,以多為勝,樣樣兼之,不能一門深入,結果是徒勞無益。

  第七、終日向外馳求,不知痛切參究經典。想起來了或有了空閑時間,則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參參禪,一曝十寒,終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當做消遣之事,無關痛癢。結果畢竟是毫不相干,一事無成。

  第八、不明「法無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場,不可強同,不依規矩而自生法見,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為學佛之極至,不知究竟了義。卻不明白如何往生之義,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進。

  第十、縱然遇到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第十一、喜歡妄測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說:某人開悟了,某人沒有開悟。卻不曉得你要分別人家開悟與否,你自己須先開悟。你自己沒有開悟,如何能斷定人家是否開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測,實在無意義,反而自心不清凈。

  第十二、由於貢高我慢,對他人生疑生嫉,且恥於下問,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問。更或輕慢初學,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為主,於法不知圓通變化。真性現前,不敢承當。

  第十四、誤認無明為實,煩惱難除,菩提為佛獨有,我輩此生無分,而不敢擔當如來家業,不敢切實修證。

  第十五、當行住坐卧、人事往來、種種習氣發生之時,一點也不自覺,任其流浪往返,決不回顧自心。結果往往是:雖然學佛修道,但卻不得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