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商場休息區看到一個小女孩,目測兩歲多,要吃烤紅薯,媽媽買了一個紅薯給她,她非要自己剝,媽媽說:“不行,你剝不乾淨的,吃了不衛生會生病。”堅持不給孩子。孩子一臉乞求:“媽媽,我就要自己剝嘛!你就讓我試試好不好?”媽媽嚴厲的說:“不行!”孩子又是沮喪又是尷尬又是痛苦。

後來紅薯剝完了,媽媽把給孩子說:“吃吧!再著急也要講衛生!”孩子小嘴一撇:“我不吃。”媽媽開始發火:“你不吃!你不吃剛才幹嘛讓買!花了錢給你剝好你不吃了!”媽媽越說越氣,孩子開始哭。

 

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在這位媽媽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成人和孩子之間總是充滿了不理解,媽媽隻知道要孩子吃的干淨,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想的是體驗剝紅薯皮的過程,吃不吃紅薯對她可能沒那麼重要。

 

當孩子心智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有了追求獨立的衝動。一個1歲多的孩子,就有了自己吃飯的衝動,想要自己拿著勺子舀上舀下,體驗這種新鮮的、讓他興奮的、獨立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大多數爸爸媽媽會怎麼做呢?餵!

在孩子有自己吃飯衝動的時候依然餵孩子是愛孩子嗎?今天就要一不小心拆穿各位爸爸媽媽了,其實,這隻是為了大人省事兒而已。餵了孩子,孩子就不會把衣服和桌子弄髒,為了省事兒,大人就要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利。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穿衣服穿鞋的衝動,但是他們穿的特別慢,還會把鞋帶系錯,大人要坐那兒等,大人早晨上班很著急的,哪有那個時間?於是抓著孩子迅速穿衣服扣釦子繫鞋帶,完事。

大人為了省事,又剝奪一次孩子嘗試獨立的權利,時間久了,孩子自己穿衣穿鞋的能力和慾望都會喪失。我們幼兒園就有一些小孩兒,別的孩子已經穿好衣服在院子裡跑了,他卻坐在小床上等老師給他穿鞋急的哭。

 

認識一位孩子媽媽,孩子8個月的時候就要自己吃飯,她就讓孩子自己吃,孩子當然不會用餐具,她就讓孩子自己捧著小碗喝,或者用手抓,每次都是從頭到腳都會吃到飯,每次孩子都跟個小原始人一樣,吃的酣暢淋漓、哈哈大笑。

           

水果也讓她自己吃,動不動就吃一肚子一臉一衣服,我問那個媽媽:“你就不怕孩子衣服染上顏色洗不掉嗎?”那個媽媽笑哈哈的說:“給衣服換個顏色也好啊,這顏色外面絕對買不到。” 我總覺得有這樣一個媽媽,這個孩子長大絕對會跟別的孩子不一樣。            

 

小女孩要剝紅薯皮是她那個時候的心理需要、心智需要,這個經驗對她到底有什麼用?沒人知道,但這可能是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一個文學家、一個科學家、一個政治家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