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

雙清大理寺三塔

且「寺」在古代漢語裡有「持續,相續」的意思。意思是說,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不是臨時性的機構,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蘇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因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杭州西湖靈隱寺

潭柘寺塔林

寺的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佛寺在佛殿之前還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漢語稱為「浮屠」。漢族工匠用漢式樓閣建築的構架技術修成佛塔式樣,稱為漢式塔,有木塔、石塔、磚塔、鐵塔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孟薑女廟        


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 武士。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蘭州龍王廟

「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象大家都知道的:武侯廟、關廟、嶽王廟、龍王廟、孟薑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我們沒有聽說供關帝的叫「關帝寺」的。因為功能不一樣,所以稱謂也就不一樣。

杭州嶽王廟

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香港黃大仙祠

武侯祠

先蠶祠

包公祠

祠堂建築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布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觀,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道教為什麼重視天文學,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遺風之影響,對天體極為崇拜與敬畏。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所以稱為「觀」,取觀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圓玄道觀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羅通山道觀

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

       

       


平順天台庵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高台庵

黃梅蘆花庵

肇慶梅庵

八仙庵

湖北省武漢市的蓮溪寺,是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之一,也是武漢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尼姑庵。蓮溪寺創建於元末明初,佔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築大都為元明時所建。蓮溪寺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布局得當,具有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風格,古樸典雅、玲瓏清秀,頗接近民居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