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半前,基亞解盲前夕,市場傳言,一旦解盲過關,股價將挑戰4位數;這一次,浩鼎解盲前,過關挑戰千元的耳語又在市場上流傳。但最終,沒有達陣成功,也連帶重創投資市場。

新藥股價正不斷上演著因美夢而暴漲,因未過關再暴跌的循環戲碼。結果,受傷的,最終還是多數投資人。尤其,當新藥公司的負責人、大股東們一面樂觀看好新藥研發進度,一味釋出利多時,卻忘記投資人與公司之間資訊不對稱,及市場股價不斷走高的風險。這合理嗎?

「老實說,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是對不起投資大眾的。為何這些老闆們都沒提到新藥研發失敗的可能性很高呢?」元大創投副總彭俊豪直言,解盲後對投資人造成的傷害,公平嗎?

「每一家新藥進度到哪?該怎麼給予合理的價值,其實很多法人機構也不懂;但為了績效,有時候還是會搶一下新藥股的價差。」一位自營商負責操盤的副總,一語道破投資市場操作生技股的無奈與現實。如果連專業投資機構都坦言缺乏投資新藥股專業知識的話,那多數投資人如果再不記取類似浩鼎解盲後股價重挫教訓的話,未來恐怕還會再次重蹈覆轍。

手法一:名人光環 打造夢幻團隊
真相是...過去成功經驗,未必能複製        

多數人看不懂生技業本質,因此常以其背後的名人光環作為選股的參考邏輯。二○一二年新藥公司剛在台股起步,市場還搞不清楚新藥該怎麼評估時,以複製海歸派的成功模式蔚為主流。那時候,華人生技圈女天王許照惠,將她一手創辦的IVAX公司,以百億美元賣給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的成功經驗,因此當他和尹衍樑合作在台灣成立潤惠時,市場自然給予高度評價。

有緩釋劑型教父之稱的陳志明,在美國也有2次成功創業經驗,他創立Andrx製藥,以高價被學名藥大廠趙宇天創辦的華生製藥收購;後來創立的Anchen又以4.1億美元,被學名藥廠Par所收購。

然而,二度成功的陳志明,回台成立的安成,當初在興櫃登錄後一度驚見千元價位,但IPO(首次公開募股)後因遲遲繳不出成績,股價即從341元高點,一路修正至150元左右。顯然名人加持並不完全等於市場保證,過去的成功,也不代表未來的績效,如果不清楚這些道理,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而在名人加持的前提下,這些新藥公司也都在大膽編織築夢;像是興櫃登錄不久的生華科執行長宋台生,就在一場人潮爆滿的法說會上,將生華科目前研發的新藥,形容得似乎就快要拿到諾貝爾獎一樣好,讓台下聽眾感覺如果現在不買生華科,明天就會後悔......。不過,讓人不解的是,法說會結束後,生華科股價卻出現幾近腰斬的走勢,從220元跌到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