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 但請看到最後!!!!        


首先,小編需要提醒各位這篇文章來自中國,若你的親友有人在中國念書或工作,請將這資訊傳給他!


 

如果家裡用這種不銹鋼水壺燒水,請馬上停止使用!因為這種水壺可能正在釋出重金屬!                                      

這種水壺,很多人家裡都有                                    


最近,中國有一項抽檢發現,市售55%的不銹鋼水壺都使用非食品級的“高錳鋼”,長期使用有可能會損害神經系統!


如果你家裡也有,那就快快檢查一下,水壺的外表有沒有寫著“304”字樣了,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你的水壺很可能只是用廉價的高錳鋼造的。


有專家透露,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選擇用“高錳鋼”生產水壺,這種鋼材錳含量達10%,是專為重工業提供使用的一種防磨鋼材,並非食品級。表面上與“304不銹鋼”相似,但消費者在長期使用後,就會有錳等重金屬溶出!

 

 

買之前,看看是不是“304 不銹鋼                       

             

合格的電水壺等不銹鋼製品,一般都使用“304不銹鋼”。這種不銹鋼的鎳含量高,錳含量低,耐腐蝕性能優良,為國際認可的食品級鋼材。正規的生產廠家,都會在容器內外壁印有“304”的標誌。例:


       

 

高錳鋼水壺一般賣幾百塊                                    


有網友爆料,高錳鋼水壺一般只賣幾十塊。低於250元以下的,一般都是高錳鋼的了,而且在正規超市都看得到。


       


有的網友甚至爆出“內幕”,批發價50多塊就能拿到這種水壺,還有的說,市面上二百元的水壺,都是邊角料拋光出來的:


專家提醒,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錳,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產生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但,以上的資訊可能都有誤!
       


從新聞中的檢驗方法和對數據的解讀來看,【電水壺會讓人變笨】【只有304鋼的水壺才能用】的結論並不可靠!
 

為什麼呢?鑑於“錳超標”相關的新聞已經熱了好幾輪,我們索性徹底說說這個錳——

錳是啥?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by 云無心(食品工程博士)        


對於人體來說,錳的情況跟鐵很相似。缺鐵會出問題,但過多的鐵也會造成鐵中毒。按照世衛組織的估計,世界範圍內處於缺鐵狀態的人很多,所以“加鐵” 甚至是作為一項公共衛生事業來推動的。“鐵鍋炒菜”就被許多人認為是“補鐵”的途徑之一(但也有專家認為從鐵鍋中進入食物的鐵非常少,“鐵鍋炒菜”的補鐵作用可以忽略)。


錳的情況與此相似。首先,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是結締組織、骨骼、凝血因子、性激素等的組成成分,對於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代謝、鈣吸收、血糖調節等也不可或缺。正常的腦與神經功能,也離不開它的參與,錳不足會影響神經發育。        



某知名維生素片成分錶。請忽略我急中生智的打碼,看紅圈處。

         

電水壺的錳含量會危害健康嗎?                        


你們關心的重頭戲來了!為什麼本文開頭說它是鬧劇呢?因為這個新聞中的檢測方法,很有問題。        


by 菊(前計量檢測工程師)        


首先我們看下事件的起因——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2016年3月17日新發布的《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廣東的媒體也是看到這個才去採訪調查的。


報告裡面其實並沒有涉及“記憶力衰退”,只是做了兩項相關的檢測:


  1. 不銹鋼成分分析:這個用了光譜分析電熱水壺本身的錳含量,是相對成熟可靠的檢測方式,基本沒啥問題


  2. 錳析出量:畢竟材料本身的錳含量再高,你也得進入水中才能影響到人體,所以和上面的測試是互相獨立的。


繼續往下看,發現在錳析出量的“判斷依據”中使用了我國《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提到的“錳含量小於0.1mg/L”。這點就是讓45批次產品中22批次出現健康風險的判斷指標。


 

電水壺還能用嗎?                        


從用電安全的角度,經濟允許的話買質量更穩定、材質要求更高的電器固然更好。但並不意味著大家應該立馬把家裡的電水壺統統丟掉,然後人心惶惶的擔憂自己吃了太多錳會變癡呆…… 在權威部門重新用正確方法檢測之前,這一切還是懸案。尤其註意不要因為害怕錳攝入過量而不敢喝水!暫且不說我們主要是通過一日三餐來攝入錳,減少飲水量絕對是因噎廢食的做法,對身體有害無益!特別是老人和孩子!


鑑於錳的營養與毒性特徵,國際上一般不對餐具中的錳析出量設定標準。我們也期待國人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敏感,能夠促進相關知識的傳播,進而推動標準的建立、風險評估,起到更準確高效的監督作用。



所以在被網路上的資訊誤導前,你必須清楚這可能會害你變得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