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愛談人生和夢想的80後,還是務實又樂天派的90後,提到可實現性理想的時候,總是一開始覺得人生很美好,然而談過情懷之後,被一句“沒錢, 就別得瑟了”終結了話題。這句看似接地氣的總結,還被沿用在很多事上最終就演變成,我不用努力了,反正我沒錢。這個態度會不會太隨意了呢?

理想始于錢下,卻止于沒錢?        

引 用一句前段時間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沒錢怕什麼,以後沒錢的日子還多著呢。一經發出引發了大眾共鳴,然而就在你沉浸在共鳴中的時候,作者賺得了你慷慨貢獻的 一個贊同時享受著分到流量費的喜悅。這個年代富二代都那麼努力,我們努力有個P用!寫這句話的人就在你一時認同準備放下堅持的時候馬不停蹄的努力著。也許 他明天要交房租,或者策劃下個月去旅行。認真的想一想:很多時候,沒錢,是不是我們不努力的一個藉口?只因為不努力會一時舒適,就過上了自欺欺人的愚昧人 生,任何道理,沒有認真推敲過,都不能輕易兌現。

怎麼界定Rich?這是一個時間和財產分配比例的問題。 你看到朋友圈有人去了國外旅行,內心默默流露一句:真有錢!還違心的點了個贊。其實你不知道這個人也許剛剛完成了一個項目拿了獎金,那也許是幾個月的付出 換來的。事實上可能你們的收入水平相當。不妨核算一下你每個月的支出,有多少是流向在網購、餐廳和看電影?又有多少是花在讀書、學習和研究上?如果這個比 例前者明顯大於後者,那麼你的錢永遠不夠花,錢也註定不會從沒有到有。這個時候再喊沒錢,是毫無邏輯的。

時間和錢都是可以量化的,如果你把時間用在混日子上,你註定不會是個精神世界富足的人。如果你把現有的錢用在物質消遣上,你也註定不會是個物質世界富足的人。理想始于同樣的錢下,為什麼你總是沒錢?別人卻有?

利用好我們的第一筆“固定收入”        

成 長軌跡中有這樣一個階段,具備勞動能力,但仍未完成學業,被父母視為需要“救濟”的人群。大多數學生從上學起是受父母的資助的,這個在任何一個國家幾乎都 是一樣的,但怎麼用好這第一筆“固定收入”,很少人會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個階段,有兩個普遍方式擺脫“沒錢”:省錢和賺錢。

先說省錢。新東方有位老師曾經描述她的學生S在美國留學的省錢經歷。 S家境並不富裕,又因為當時的條件沒有申到獎學金。一年得到父母的資助剛好夠她在美國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繁忙的課業讓她沒有一開始就兼職打工,可是她當 初想好的,要親自開車穿越66號公路,要去好萊塢偶遇明星,還要跨越海岸去體驗西雅圖夜未眠……這對於一個正處在人生大好時光的女孩來說再激動不過,然而 理想要基於現實,說好的人生就止於“沒錢”?認識到她目前的唯一經濟來源只有家庭,於是S決定要省錢。她每週留意超市什麼東西促銷,每個季節什麼時候商場 打折,甚至二手店和置換社區都被她搜羅俱全。經推敲,按照S剛到美國的前三個月平均的消費和省錢之後一對比,她發現竟然真的省了不少。於是她按照這個方 法,一年省下了五萬。後來她用這個五萬塊錢遊歷美國,當然後來她說66號公路,只是條帶了路標的公路。你可能一開始就說:我省不下5萬。一年省出1萬呢? 夠不夠你去西藏的路費?兩年呢?真想做的事,一定不會甘於用“沒錢”二字終結了步伐。

再說賺錢。勤工儉學是一種途徑,總能讓我們在“無產”階段的時候過得不至於太拮据。 利用好現有資源,學會經營是一個必要意識。再舉個栗子,去腐國留學的費用高嗎?高。物價貴嗎?貴。很多留學生剛去的時候去超市買東西都會在價格後面乘以 十,買什麼都覺得是在剌肉一樣的疼。正在大家考慮住在市區還是住在學校更經濟的時候,我的一個學金融的朋友C,瞭解到當地的房價並不高(可自行瞭解腐國二 三線城市的房價水平),但是租金卻不低,於是他果斷說服了父母挪用了一筆積蓄,在當地買了一間小公寓,買後隨著新生入學季立即租了出去,C在當地完成學業 之餘幫助打理,兩年後畢業的時候,賣掉了房子連同收回的房租除去支付他的學費和生活費,還小賺了一筆。在別人還在努力的省吃儉用的時候,C已經利用現有資 源實現收入。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栗子離我們有些遙遠,然而這個栗子拿到我們生活的城市,也同理。如果你沒有生活在腐國,你可以試著在自己生 活的城市發現商機,如果你沒有金融學的背景,你可以學習理財。利用現有資源經營財富,是年輕的我們應當養成的一種良性意識,也是替代“沒錢,就別嘚瑟了” 這種心態的有效反省。

“家庭條件不好”不是正當理由        

上學甚至工作以後,我經常聽到來自身邊的朋友這樣的抱怨:“哎,可惜我經濟還沒有獨立”或者是“家庭條件不允許”,為什麼是“家庭”條件?不應該是“自身”條件嗎?當你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還是家庭的時候,你還沒有真正的把自己看做一個獨立的人。

長 時間依附于父母的資助,總覺得有一天,我們會找工作,才開始掙錢。這種思維定式使我們第一個反應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說白了,就是想了一下我爸媽沒有 錢,我肯定去不了。這種自我否定最先否定了你的自立,第二否定了你的自信,第三否定了你的能力。難道不應該是我沒有錢所以我現在需要想辦法賺錢攢錢嗎?在 這個拼爹的社會,沒有一個爹不在拼,而怎麼不見你呢?

成年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然而在我們有勞動能力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開始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價值,實現“有收入”這件事。父母所給予我們的一切都是輔助工具,而我們的理想還是要我們親手去實現。

你可以認為實現夢想需要一定的啟動資本,你也可以認為家庭條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你實現很多理想。但家庭條件不是資本,而你才是。沒錢,並不是一個接地氣的理由,沒錢,就應該去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