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中國海軍艦艇10月22日抵達越南軍事要衝金蘭灣,開展為期5天的訪問。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在此停靠。
   
  這看似是中越軍事交流的一部份,也引起了輿論場許多猜測。特別是隨著菲律賓對華關係的改善,已經對越南產生一定影響,促使轉向親美路線的越南,也開始在外交上,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
          


       

  
  金蘭灣過去曾相繼為法國、美國和俄羅斯海軍所用。越南最近將該基地對來訪的外國海軍艦艇開放,以期在與中國存在海洋爭端的背景下在南海維持強有力的國際存在。
   
   除了美國軍艦外,來自日本、俄羅斯和法國的軍艦近期也曾在該基地停靠。
    
  值得一提的是,金蘭灣國際新港一度被視為越南迎合美國的一種標誌。越南媒體曾特彆強調改建后的金蘭灣的最大船隻泊位達「11萬噸」。
   
  更談及金蘭灣的主要任務在於接待「軍用艦船」時,這就隱含了未來迎接美國航母的用意在內。在東盟各國海軍軍力有限時,越南和美國的「協作」也就成為可能。
  

 不過,美國與越南的合作是有附加條件的。多年來,美國把禁令的解除和「越南人權狀況的改善」掛鉤,逼迫越南「提供更多的言論自由,釋放政治犯」。
   
  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5月訪問越南前,美國政要仍在呼籲河內「釋放政治犯」以換取武器禁運。這就讓越南沒有理由在其不結盟的前提下以損害國家利益為由實施類似「協作」。
          


       

 
  近年來,美國為了「重返亞太」戰略的需要,在亞太地區進行了新的政治安排和軍事部署,而且特別鼓動日本、菲律賓、越南在東海、南海問題上向中國挑戰,不斷製造緊張局勢。
   
   外界推測,為了在南海問題上牽制中國,美國決心在武裝越南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但越南卻不想這樣做。越南自身較弱的力量加上美國介入南海的意願,與中國強勢的力量加上大國為實現崛起維護周邊和平環境的壓力,構成了中越之間以及南海上更真實的力量對比。
   
   但如果中越矛盾激化,打破這一「平衡」的主動權絕對掌握在中國手裡。
  

 因此,越南此時邀請中國海軍艦艇訪問金蘭灣,就是要向中國表明,越南基本上就是想確保它對所有人開放,包括中國、俄羅斯,可能也包括美國、日本。
   
   這樣做,越南就可以兌現自己的三個「不」的承諾:沒有軍事同盟,沒有外國軍事基地,也不站在任何一方反對另外一方。
          


       

  
  當然,越南一方面對於與其在南海存在主權爭議的中國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又出於重構雙邊關係的考慮而邀請中方艦艇靠港,藉機向中國表明其新的對華政策,以此打消中國的更多疑慮。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基於以下因素:
   
  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行不通。近幾年來,由於美國在敘利亞、烏克蘭問題上的優柔寡斷,不僅是奧巴馬政府,而且美國輿論、國會都對介入海外軍事糾紛持猶豫態度。
    
  一旦發生不測事態,美國是靠不住的。在防務領域,越南在尋求美國協作的同時,也不敢全面相信美國人,誰敢保證不是敘利亞、烏克蘭分裂的下場?
   
  儘管越南與中國在南海存在島嶼爭端,有時雙方的調子都比較高,但越南卻沒有直接對抗中國。特別是在近兩年的東盟地區論壇系列會議上,越南沒有參與美國、日本和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時期)對抗中國的行動。
  

 特別是越南代表團在今年東盟(萬象)外長會上發言時,也十分謹慎,沒有選擇剌激中國的字眼。
   
  我們可以理解為,越南在中美之間的選擇,也有一定的穩定性。主要表現為,中越兩國冷戰後關係深入發展,雙邊高層互訪頻繁,雖然近年沒有新突破,但總體來說還比較穩定。
          


       

  
   兩國經濟上聯繫尤其緊密,中國連續十一年是越南最大貿易國,越南也是中國在東盟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中國軍艦受邀訪問金蘭灣,可以說是越南向中國伸出的橄欖枝,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這或許也意味著在中國海軍史無前例的進入金蘭灣后,越南也已經向外界展示了其有限度的門戶開放,大國亦可「利益均沾」的狀態。
    
   而在這種局面之下,一種中美之間的競爭似乎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