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家把低於1/30秒的快門稱之為慢門。當快門速度足夠慢的時候,相機便能夠撫平海水的波動甚至捕捉到我們很少在意的斗轉星移。那麼拍好慢門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和技巧呢?        



               



★構圖以及前期準備工作 構圖就不必細說了,到達一個場景從哪個角度去拍,攝影師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三腳架是否放置穩妥,快門線、漸變濾鏡的安裝這些準備工作都是慢門順利拍攝的保障。日出日落時分,光線變化非常明顯,而慢門拍攝,在使用10檔、6檔減光鏡(ND1000 ND64)的情況下,曝光通常都會長達兩分鐘左右,中途稍微出點差錯,就可能導致整個拍攝的失敗。



               



拍攝中濾鏡的安裝與排列順序:        


使用方形濾鏡系統的話,要注意漸變鏡、減光鏡的安裝順序。減光鏡在前,側面的縫隙會造成漏光的現象。在安裝漸變鏡平衡光比的時候,就要把減光鏡的位置預留出來。



               



漸變鏡在前,減光鏡在後



               



減光鏡在前,漸變鏡在後


★對焦以及對焦鎖定 高檔位減光鏡,如ND64、ND1000,由於鏡片透光率很低,相機的自動對焦將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先對焦,再安裝ND濾鏡。在AF模式下完成對焦,需要把對焦模式切換為MF手動對焦模式,只要不轉動鏡頭上的對焦環,焦點就不會發生改變。



               



★計算慢門拍攝時間 在慢門拍攝之前,需要先拍攝一張曝光正確,明暗部細節豐富的照片。以這張照片參數去計算使用減光鏡之後的正確曝光時間。



               



★漏光、時長、熱噪 漏光是方形濾鏡系統唯一的缺點,儘管鏡片上都會附帶遮光棉,但是在拍攝的時候別忘記關閉取景器。


慢門拍攝,B門經常會用到。曝光時間越長,相機產生的噪點也就越多,那麼慢門拍攝,時間控制在多長合適呢?


慢門拍攝中,曝光2分鐘和曝光10分鐘,水面霧化的差異並不大,所以一般我會把曝光時間控制在2分鐘左右。在光線變弱的時候,使用低檔位的減光鏡,或者適當的提高感光度來控制慢門的拍攝時間。ISO1000左右對於現在的後期降噪技術,都不是問題。



               



這是我拍攝的慢門裡時間比較長的照片,7分多的曝光,相機不但會產生很多灰度噪點,彩色噪點也會成幾何倍數的增長。這樣的情況,不如使用稍高一點的感光度去拍攝,噪點控制的要更好。



                                                                                                           



★堆棧還是濾鏡? 在同一機位下,拍攝多張照片,後期利用平均值堆棧也可以模擬慢門的效果。那到底是使用堆棧還是濾鏡?我們不去賭長較短,我認為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方法才能應對複雜的拍攝環境。



               



堆棧拍攝實例一:        


本溪綠石谷,山林中的丁達爾光束非常漂亮,使用減光鏡拍攝後,水面達到了想要的霧化效果,但是光束卻丟失了很多。



               



然後我選擇100張連拍,利用後期平均值堆棧合成後的效果,堆棧方式既保留了水面的霧化效果,山林中迷人的光束也沒有丟失。



               



堆棧拍攝實例二:        


雨過天晴後,天空中的雲彩非常漂亮。雲彩移動速度較快的情況下,使用減光鏡拍攝慢門,地面建築之間的光影就會丟失,從而導致畫面缺乏立體感。



               



固定機位不動,選擇連拍方式,30張平均值堆棧處理後的畫面。保留地面光影的同時,天空中的雲彩也形成了動態的效果。堆棧連拍時,每張照片之間不要有間隔時間,否則慢門的效果會變成油畫筆觸效果。(相機快門釋放模式改為連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