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岁的辰辰在某天,突然一个巴掌就打在了我脸上,这让我震惊不已,她在什么时候学会打人了呢?

孩子的打人真的是“学会”的吗?还是打人是她的表达方式?当孩子打你时,你是否要打回去呢?让我们来学习,如何改掉孩子的“打人”习惯。

1控制事态

邻居小姐姐来家玩,当对方硬是抢玩具时,辰辰开始打人,这个时候,我就会迅速阻止她的行为,并抱住她离开现场,转移其视线。

       

研究表明,打人是宝宝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表现,当宝宝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有可能就是用打人来表达情感与需求。当你发现宝宝打人时,首先应该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而不是任由她出手打人,之后带着她尽可能的离开现场。

2分析打人的真正原因

在与辰辰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的头相互“咚”撞击在一起,她愣了一下,朝我头的位置打了一下。分析真正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平时她摔倒在地,我们总是会打地板,说地板不听话,孩子就迅速模仿了。

       

家长先通过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后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马上选择回打的方式。因为你的回打,有可能会恰恰满足了她攻击的期待,并且看你的反应,从中学到更具体的打人方式。

3别光说不练

早教课堂上,一个小朋友满房间的乱跑,并且一会儿踢这个孩子一会儿推那个孩子,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他的妈妈始终只是一直说“宝宝,你这样妈妈真的要生气了,以后再也不带你来上课了,你这样是不对的。”但她始终没有去阻止孩子的行为。

       

光说不练,孩子就会不断的试探家长的底线。比如告诉孩子不能打人,你却时不时与孩子爸上演打人事件,比如告诉孩子不要喝可乐,你却买了两瓶放在冰箱。当然,在阻止孩子的过程中,请一定温柔对待,而不是以暴制暴。

4告诉孩子行为的后果

辰辰打人后,我看了看她,没说什么,笑着抱抱她,告诉她“你打妈妈,妈妈的手痛了,妈妈可就不能抱你了哦。”辰赶紧跑过来,抱紧我,并在打我的手上摸了摸。这之后,她虽然反复了几次,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中,渐渐的不再打人。

       

培养孩子的意识能力需要漫长的过程,尽可能不对孩子实施肉体处罚,可以借用外物,比如绘本,或者周边事物的比拟方式,来告诉孩子你不可以这么做,引导孩子理解并认识打人的后果,但并不要一昧的强调他的行为是错误的。

5教会孩子表达情绪

我拿了苹果问辰辰要不要吃,她一下打落了苹果,我告诉她:“辰要是不喜欢吃苹果,可以跟妈妈说不吃,好吗?辰想吃什么,不吃什么,都可以主动告诉妈妈。”多演示与表达几次后,辰辰渐渐就明白了,她也可以大声说“不”,而不是仅仅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设定一些有兴趣的引导,教会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并可以借助周围环境,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6不围观

有很多孩子原本只是一些小情绪的表达,却因为家长的围观与猜测,以及过多的评价孩子的行为导致其大发脾气。尽量不要让周围的人成为孩子打人时的“观众”,并尽可能将孩子从人多的地方带走,更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与理解真正的原因。

       

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的阶段,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这些攻击行为也许是出于自我防御,也许是出于模仿,也许是敏感的接收了周围环境等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纯白的纸,而每个孩子的个性就像每张白纸上的每一笔划,当你遇到孩子开始打人时,请一定要有耐心,方法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孩子,切勿以暴制暴。设定有技巧的规矩,记住,在整个引导过程中,你一定是,不会生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