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很高深,所以我們要學習。學的道理越多,在生活當中就越會應用。拿吃飯來講,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這里面就會有差別。

從表相上說,出家人用缽吃飯。吃飯時也有很多要用心的地方。如見到空缽時,他要想到:空掉我的一切煩惱;當盛滿飯食的時候,要想到能讓自己具足佛法;拿起勺來吃飯,吃第一勺,要發願,誓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第二勺,誓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第三勺,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也就是發願要幫助所有的人,乃至幫助六道所有的眾生,讓它們都能離苦得樂。所以,要是懂得吃飯,那麼就能口口善願、口口用心的。

同時還要想到,怎麼樣去念眾生的恩。當一缽飯現前,會想到這一缽飯來之不易:要通過農民在田里播種、耕耘、除草、收獲,然後經過工人加工、搬運,乃至於到寺廟里,把它做成飯食,這中間,經了多少人的手,經過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所以我們是懷著非常感恩的心來吃這一頓飯的。

在世間,小孩子讀書,會學到白居易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還隻是停留在表面層次。而我們學佛的人,還要觀想到更深的一層,要懂得感恩,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都是互相關聯的,和眾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所以我們不單吃飯心存感恩,乃至於穿衣、住房等等一切時處,都充滿了對眾生的感恩。

正因為這樣,所以無論我們誦經也好,拜佛也好,乃至於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當中。內心里都充滿了對眾生的祈願。吃飯的時候,都要告誡自己:我吃飯是為了能吃飽肚子,更好地來為眾生服務。不管是人類還是畜生,隻要是有生命的,都要想到去幫助它們。

所以出家人的心里,時時處處都充滿著對眾生的關愛和祈禱。一個人的心念是這樣,如果十個人、百個人、千個人,大家共同的這種心念,便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強大的心念力。這種的力量,如果你認真地去體會,便能感受到。比如我們來到寺廟里,就會覺得一片祥和與寧靜,似乎覺得找到了心靈的故鄉,讓我放下世間的種種的煩惱和雜事。

我們學佛的人,無論做任何事情,不要為做事而作事,而是要通過做事,去發掘內心,讓自己開悟,要讓自己在認識真理上能夠有所收獲。所以學佛以後的生活,和不學佛的生活,在本質上是有差別的。

如果我們真正地希望得到心靈的安慰,希望懂得怎樣地做人,希望得到吉祥幸福,那就一定要學佛。願我們的一切好願,都能從佛法的智慧當中獲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