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語,含義為「神的贈賜」,1921年伊拉克宣佈獨立,定都巴格達,到20世紀末,已發展為現代化的城市。而在80年代海珊上臺後,把油井收歸國有,那時伊拉克經濟開始騰飛,人民生活富足,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汽車和洋房,人均年收入更高達5500美元。不過因為錯信美國,曾經富足的城市生活水準不到海珊時期的30%,令許多人民感到相當悔恨。        


       


兩伊戰爭前,伊拉克還是中東最開明的國家,異教徒可以當高官,全國到處是天主教堂,國民可以自由欣賞西方電影。伊拉克還是阿拉伯國家中對婦女最開明的國家之一,女性有與男性一樣的工作學習機會,海珊本人也非常重視教育。1980年,伊政府撥給文化新聞部門的經費高達7500萬美元,海珊本人曾經也因重視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授予金質獎章。        


記得在海珊被殺害前講過一句話:「在我死後,伊拉克會一文不值……」        


海珊在被審判時,有個伊拉克人走上審判台,對著海珊臉上吐痰,並說是海珊把他們帶入了地獄。海珊反駁說道:「不,是我把你們帶入了天堂,是美國把你們帶入了地獄」而現在的伊拉克應驗了海珊的話,許多民眾更曾感嘆海珊時期生活有多麼富足。        


       


1980年之前,伊拉克人均年收入達到5500美元,海灣戰爭前,1第納爾可以兌換約3.5美元,現在1美元可以兌換2000第納爾,具體的差異在哪裡,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了。


在海珊時期,人民生活水準較高,老百姓享受福利也比較多,免費醫療、養老、教育,和年輕人結婚時海珊贈送大紅包,以及大量工作機會,第納爾購買力也比較強,當年海珊甚至曾提出要讓每一個伊拉克人用買一頭羊的錢買一輛車。


據當地人提起曾經的生活,以前夏天在巴格達看不到當地人,因為大家都去歐美度假了。


伊拉克夏季特別熱,氣溫基本都在40到50度左右,老百姓當時生活水準比同時期台灣和南韓都要高很多。海珊被推翻後,伊拉克人均收入淪為世界倒數20名。現今逃難都沒地方去,200美元的「離境費」並不是人人都承受得起的。伊拉克的老人常常說:「一想起80年代家家汽車洋房、孩子們都受著良好的西方教育就心痛,不知什麼時候如今苦難的生活何時是盡頭。」


       


國家基礎設施完善,80年代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過街天橋上都已經安裝電梯。現在獲得美國免費贈送的美式民主10幾年後,伊拉克油田重新被歐美幾個大的石油壟斷資本家控制,老百姓從石油收入中一毛錢也得不到,墜落到現在的生活水準不到海珊時期的30%,不少老百姓都紛紛感嘆希望時光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