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率領的團隊研究發現,因為過度捕撈、汙染、棲地破壞或氣候變遷等等因素,台灣北海岸的魚種從130種已經減少到只剩30種,未來台灣恐成「無魚之島」。不過除了提出警訊之外,邵廣昭更積極地建立符合永續理念的「海鮮指南」,教導民眾哪些魚該吃,哪些魚又不該吃。

       

▲魷魚列為建議食用海鮮。(圖/t-mizo ,Flickr)

》》魷魚、透抽、花枝,讓你一次分清楚https://goo.gl/M4286z        

針對台灣海洋危機,邵廣昭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員廖運志,特地一起撰寫了專屬台灣的「海鮮指南」。他們認為,為了挽救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限漁和復育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因為可能會影響許多人的生計,因此不易推動。所以他們將目標轉向,期望能推動更多消費者依據海鮮採買指引,買對的魚、吃對的魚,讓每個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協助海洋保育。

他們提出以下11點原則建議:

1. 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2. 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 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4. 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5. 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6. 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量高)。
7. 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8.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 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根據這些原則,海鮮指南也列出了,

建議食用的海鮮:        

如文蛤、牡蠣、九孔、鮑魚、鳳螺、扇貝、魷魚、軟絲、龍蝦、櫻花蝦、四破魚、竹筴魚、沙丁、秋刀魚、飛魚、白帶魚、剝皮魚、臭肚魚、吳郭魚、虱目魚、養殖烏魚、養殖淡水魚(如香魚、鯉魚、鰱魚等)。        

▼點圖可放大        

       

(圖/翻攝自台灣漁業資料庫)

吃之前應該想一想,是不是非吃不可的海鮮:        

如海蝦(如草蝦、沙蝦、斑節蝦、白蝦等)、紅蟳、三點蟹、花蟹、海膽、赤筆仔、養殖石斑、鱸魚、海鱺、鯖魚、黃魚、午仔魚、紅杉魚、黑鯛、黃鰭鯛、挪威鮭魚、金線鰱、扁魚、紅目鰱、扁鱈、肉魚、白鯧、曼波魚、鮪魚、旗魚、赤鯮、石狗公、馬頭魚、鬼頭刀、土魠魚。        

▼點圖可放大        

       

(圖/翻攝自台灣漁業資料庫)

應避免食用的海鮮:        

蝦蛄、烏賊(花枝、墨魚、目賊)、野生石斑、珊瑚礁魚類(如鸚哥魚、蝴蝶魚、粗皮鯛、金鱗魚、雀鯛、海鰻)、野生烏魚、蘇眉魚、圓鱈(美露鱈、智利海鱸、南極鱈)、黑鮪、鯊魚、金眼鯛、海馬、隆頭鸚哥魚、鰻魚、鯨鯊。        

▼點圖可放大        

       

(圖/翻攝自台灣漁業資料庫)

邵廣昭呼籲,政府有責任要告訴民眾,如何才能買對魚、吃對魚、乃至於養對魚、捕對魚及釣對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