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緣起

不止一次,在餐廳吃飯,看見鄰桌各自拿起手機玩。有時是情侶,有時是夫妻,還有次是一家三口。一頓飯吃下來,沒有任何交流。上周和同事唱歌,進包間先上交手機,唱了不到一刻鍾,就有人受不了。

也許對面那個人是你最親近的人,可即便如此,你還是忍不住刷微信和朋友圈。最親近的人習以為常了,就變得不太新鮮。而朋友圈,卻時刻都能刷出新鮮事,每天的消息都不同前一天。人類從狩獵時代起,就逐漸形成對新鮮事保持警覺和好奇的串習。時至今日,當巴掌大的屏幕可以映出世界的種種新奇時,人類的注意力就被屏幕俘獲了。

這帶來一個嚴重後果:人正變得越來越孤獨。雖然表面上,人和人之間的聯絡越來越容易,瓦解了孤獨存在的理由。但事實恰恰相反。

2、孤獨

要分析這個問題,得先研究一下孤獨是什麼。

孤獨必定伴隨著對現前境界的不滿。但對現前境界不滿卻不全是孤獨,比如欠別人一屁股債,照樣寢食難安,卻不是孤獨。孤獨一定是因向往與他人共處的生活而對現前境界不滿。

比如你正看書,如果沉浸在書中,哪怕看上十年,都不叫孤獨。如果看了兩句看不下去,覺得太冷清,就是孤獨。如果你背包出門,看見好山好水,覺得一個人周遊世界也蠻好,就不是孤獨。如果你看見好山好水,心想要能和某人一起該多好,就是孤獨。

假如一個孤兒生來就失去父母,一個人長大,在深山老林居住四十年,隻要對外界沒有向往,並不會孤獨。因為他沒嚐過聚在一起的熱鬧。如果一個人自己生活得很好,就不會孤獨;當他開始向往和別人共處,就會生起孤獨。

3、所緣境

看起來,技術手段的發展會把孤獨從這個世界上消滅。隔著大洋的兩個人,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得到面對面的逼真感受。但是,技術手段永遠不能觸及孤獨問題的核心。

孤獨問題的核心,是所緣境。

隻需考慮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能明白這一點:為什麼聚會往往無酒不歡?

同樣兩個人,坐一起聊,半天聊不出來什麼。一人一瓶二鍋頭,喝上八兩,話全出來了。二鍋頭在這里叫做緣。因為有酒,有些話才能出來。所謂“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環境因素,在有情的聚集中產生很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通常被忽略了。

兩個人坐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著藍藍的天,綠綠的草,感受煦日和風,他們的身體會生起愉悅的覺受,言語也因此變得溫情款款,彼此都能察覺到對方的溫柔。但這種溫柔,並非全因對方有一顆溫柔的心,也因在心曠神怡的所緣境下(包括自然景致,以及對方的溫言軟語),自身才呈現出溫柔的一面。他們會談論怎樣牧馬,怎樣給馬飲水,怎樣打獵。談論並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遙遠故事。

但在網絡里,萬千所緣境的差別就無法實現。如果兩人隻是對著手機屏幕微信,牧馬打獵的故事就無從想起,因為沒有引發他們聊起世界的種種美好的外境。一對吵架的夫妻坐在自家沙發上,面對一幅掛了十年的壁畫,這時候就沒有什麼能提醒他們想起對方曾經的好。

技術手段造成聯絡的便捷,也造成了人際關系的鬆散和扁平化。過去的時代,一個人一生隻有幾十個朋友,朋友間的關系很穩固。今天,一個人可以有上千個朋友,許多是點讚之交。過去沒有人脈這個詞,隻有交情。今天很少談交情,多談的是人脈。

因此,在朋友圈可以看到的許多東西,看似把彼此的距離拉近了。但這種表面的拉近,卻足以造成內心的疏遠。如果你的朋友偷偷向你吐露他的心事,你常常也願意吐露自己的心事作為回報。但如果他是在朋友圈公開,讓許許多多人看得到,你就沒那麼願意聽了。因為縱然你知道,也不過是和他別的朋友一樣。

我還記得好朋友許多年前寫給我的信,說今天落了今年的第一場雪,早上醒來很開心,在食堂吃了兩個包子。縱然他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們那里落了雪,他早上吃了兩個包子,但這樣的話通過信箋告訴我,意義就大不一樣啊。那時候,我總是對著一張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信紙或者賀卡,心中生起無限暖意,仿佛隔了千山萬水的人就近在咫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種心緒唯在張九齡的時代才有。今時今日,我們想念一個隔山隔海的人時,斷然不會再望著明月,倚在高樓。我們會對著手機,按下一行字,點擊,發送。

真正的孤獨,永遠不是來自萬水千山的阻隔,而是來自心與萬物的滯礙。

作者: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

陽光大學生網:千萬別因為朋友圈的新鮮事,而忽略了身邊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