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同類才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志趣、愛好、性格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隻適合一起度過一段開心的獵奇時光,很難走進彼此的內心深處。

我清楚你的口味,你也知道我的喜好。我懂得你的張狂,你亦明白我的悲傷。隻有同樣的人才能實現這樣的默契。就好像同樣的生物,經曆宇宙洪荒以後,一定保存在同一個地質層。

文/林夏薩摩

【一】

小花生日那天組了個十幾個人的局,一行人在日月光酒足飯飽之後,直奔台北純K。

那晚,到場的基本上都是小花不同圈子的朋友,我一個都不認識,然而這並不妨礙大家在一起玩。年輕的陌生朋友之間,第一次見面,如果有遊戲和歌酒助陣,就很容易玩得開。搖骰子的,喝酒的,鬥歌的,玩手機的……一直high到2點多,才意猶未盡的散場。

晚風輕拂,酒後微醺,幾分飄搖的小花和我在路邊等出租。

她突然冒出來一句,Summer,你今晚有點高冷啊。

高冷?我既沒穿高跟鞋,又沒站在冰箱上,哪里高冷了,我這麼活潑可愛接地氣。

你夠了。我認真地問你,你是不是不喜歡我這幫朋友啊?

啊——沒有啊,為什麼這樣問啊?我有點摸不著頭腦。

哦,晚上在KTV,開始大家都比較拘謹,隻跟臨近的人交流,幾輪遊戲過後,玩得開了,都拿出手機互相加了微信,留了聯系方式,說以後可以一起出來玩。可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雖然你的手機一直放在酒杯旁邊,但你沒有主動加過任何一個人的微信。所以我才想,你是不是不喜歡我的朋友。

原來因為這個,雙魚座的妹子果然都是心思細敏。不願小花多想,我連忙解釋道,你的朋友都很活潑,玩得開,看著也都比較好相處。我沒有加微信,完全是出於我個人的原因,你不要多想。陌生人之間的聚會場合,大家都是萍水相逢,不存芥蒂地在一起度過一段快樂的小時光就好了,至於留不留聯系方式,那並不是重點。而且……

而且什麼?

今年以來,我忽然覺得自己不需要那麼多所謂的“朋友”,不需要那麼多的 Hello Friend.

Hello Friend? 你好,朋友?這又是什麼鬼?

Hello Friend 這個概念是一個烏克蘭女生 Katherine 教我的,我們是大學時通過“技能交換”認識的。那個時候,她被公司外派到寧波,剛好住在寧大附近。我們每周見面兩三次,她陪我練英語口語,我教她講中文和寫漢字。有一天,她拿了一本成語詞典,跑過來問我“點頭之交”是什麼意思?那時我還不知道有 nodding acquaintance 這個單詞,反應了半天,心想這成語怎麼表達,最後用了一種自以為很聰明的解釋方法。

“點頭之交” in Chinese, used to describe a kind of friends you know of, bu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m.

當時,我以為自己表達得挺清楚了,但Katherine還是不明白,用疑惑不解的小眼神望著我。

你用 know of 和 know about 來解釋,我也是醉醉的。老外根本不像我們都是啃書學英語,死磕語法。你這樣解釋她聽得懂才怪啊。

我當時智商卡住了啊,隻是想到以前高中英語課講詞義辨析的時候,老師不是說過,know of 表示了解的不深,知道一點兒,know about 表示非常了解,是深層次的知道。那我就想,”點頭之交”不就是你 know of 的朋友。

後來,我隻好求救於body language,又補充道:

Well, I mean you meet a stranger guy in the street, you two nod to each other, but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最後我手舞足蹈了半天,她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Oh, I see, you mean hello friend, Katherine 的眼睛明亮起來。

Hello Friend? 這下輪到我不懂了。

Yeap! Every day, you say hello to everyone you meet, but you rarely hang out with most of them,cause they’re not your good friends or real friends.

Yeah, you’re right. “點頭之交”就是 Hello Friend.

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不是覺得大家隻是很偶然的機會才聚到一起,以後未必有機會再見面,即使見面,也不一定能成為深交的好朋友,他們隻能算是你的 Hello Friend , 所以,你就覺得沒什麼必要留下聯系方式。

差不多吧,他們是我的 Hello Friend,我也是他們的 Hello Friend. 生活中遇到的太多人,留下了聯系方式也未必會聯絡,聯絡了也未必有話說,聊天了也未必能成為朋友。那既然這樣,干嘛還要聯系呢?我一直都覺得隻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成為真的好朋友,其餘大部分都是偶然相遇的“點頭之交”,而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點頭之交。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吃喝玩樂的是一個圈子,談天說地的又是另外一個圈子。衣服可以混搭,但朋友圈真沒必要雜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聚會場合是否加對方微信,開始變成衡量一個人願不願意與對方交朋友的一種信號了。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微信好友里,有一大半都是“僵屍好友”,真正聊得來能深交的,卻寥寥無幾。給你每一條微信點讚的就一定是朋友?搞不好人家隻是每天無所事事刷朋友圈的時候,剛好不小心看到,或者是手滑點到了。你以為人家時刻在關注你,關心你,但其實人家可能壓根就沒有看清楚你發的是什麼文字,配的是什麼照片,更枉談通過蛛絲馬跡揣測你的心情和際遇了。

像是今晚遇見的這些人,我們在一起喝酒,唱歌,玩遊戲,自然是開心盡興。然而,如果換了一種場合和氛圍,我們未必能夠玩到一起。再者,如果有些人真的是好朋友的材質,那一定會擁有很多互相吸引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構成的磁場一定會讓我們再相遇。

我怎麼越聽越覺得你有點唯心主義啊?

沒有啊。我是真的這樣想,而且也遇到過。之前有個朋友組織一起去爬山,當時沒留下聯系方式的人居然在有一次逛書店的時候偶然相遇了,自然是交換了微信。雖然我們很少在微信上聊天,但是彼此都很開心認識了一個可以說話的朋友,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可以聊。交朋友,難道不是為了開心?既是為了開心,自然是要找跟自己同一個頻率的人啊。那些連溝通起來都很吃力的朋友,兩個人都累,何必還要交往呢?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也不完全認同你的觀點,有的時候性格和興趣愛好等互補的人,也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啊。

這並不矛盾啊,每個人交朋友的喜好和方式都不一樣,一部分人喜歡找英雄所見略同的朋友,另外一部分人喜歡找不打不相識的朋友,各有各的想法和追求。像是我這樣的,大概是長大以後越來越懶了的原因吧。

總是覺得,人越來越大,學習和經曆得多了,一方面,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度提高,更容易接納周身所處的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對留在身邊的人會越來越挑剔,心里考核一個人的標尺也會越來越嚴苛,情商、智商、長相、性格、品德等都在考核範圍之內,我們隻會留下與自己最為匹配的人在身邊。微信交友三千又如何,能與你知根知底患難與共的又有幾個?我不要那麼多點頭之交的hello friend,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就夠了。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曾對我說過,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朋友,隻有飯點、淚點和笑點都在同一個頻率的人,才能夠成為很好的朋友或情侶。我讚同他的觀點,古人說“君子和而不同”,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成為好朋友的概率有,但不高,絕大多數玩的好的人,一定是興趣、愛好、性格或價值觀有交集甚廣或極為匹配的人。昔日伯牙子期,管仲鮑叔均為此類。

而所謂的心智成熟,並不是海納百川,越來越包容,相反地,它是一個越來挑剔的過程,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什麼人可以交往,什麼人最好離得遠遠的,也不會為了遷就一個人,勉強做一些不能使自己感到快樂和驕傲的事情,因為,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與其討好別人,討好世界,還不如省下時間和精力來討好自己,畢竟每個人擁有的能量是守恒的。你投入了很多沒有必要的時間跟精力,消耗在與 Hello Friend 的無意義的社交上,最後能留給自己真正的知己好友的相處時間卻少得可憐,這完全沒必要啊。

【二】

我有個大學學妹L,畢業後基本不聯絡,我們一直安靜地躺在各自的微信通訊錄里。

她每個星期都會發自己參加各種朋友聚會的照片,今天跟F看電影,明天跟B聚餐,後天和Z一起K歌,文娛生活非常豐富,圖片配的文字也都是這個親愛的,那個麼麼噠。我心想,她畢業後的狀態應該蠻好的,工作和生活好像都很充實。

期間,她問我借過三次錢,每次金額都不大,一般都是三四千。每次,都好像是有難言之隱,急需用錢。我每次借給她的時候都在想,她想到問我借錢,可能是出於對我的信任,也可能是因為篤定我會借給她。要知道,每一個人在需要借錢的時候,一定是傾向於那些手頭有餘錢,又願意借給自己的人的。那麼,她現在身邊交往的那些人當中難道沒有關系很好的朋友?沒有在自己困難時能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要知道,雖然她是我學妹,但我們大學里也不過是有過幾面之緣,關系也並沒有過硬到有求必應的地步。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她身邊也有可以借錢的人,但礙於情面,她並不想問她們借。

想到這里,我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通訊錄里有429個聯系人,微信里有644個好友,QQ上有351個,這還不包含各種群里面的好友。在這麼多人里面,算得上朋友的有多少個?稱得上是好朋友的又有多少個?如果哪一天,我需要人幫忙了,願意幫我的又有幾個?

我回顧自己過去幾年的生活,發現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不論我在哪座城市生活,不論我又認識了多少人,結交了多少新朋友,會在我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永遠都是那麼一小波人。而這一小波人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兒時的玩伴,初中玩得好的同學,大學室友等,工作之後認識的好朋友也有,但非常之少。

隻有在面對這些人的時候:我能氣急敗壞地吐槽,MD,今天遇到傻逼了;也能得意洋洋地分享,老子要出書了;能在窮困潦倒到沒錢吃飯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過去直奔主題,借我點錢花;能在淩晨1點輾轉難眠時,一條信息發過去“睡不著”,很快地得到“有心事?”的回應。

至於剩下的那些人,一則大家的情分沒到這個地步,二則有些事情一旦開頭不知該如何收場,三則你過分的信任和依賴,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而我,也絕對不會向他們開口讓幫忙,因為我知道,開口了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當然,我從來都不覺得朋友就是用來幫忙的,也不覺得有一個人就應當理所當然地幫另一個人。我很認同《甄嬛傳》里的觀點,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我隻是想說,我們有必要交那麼多壓根算不上朋友的朋友嗎?是不是也該定期清理下通訊錄了呢?不聯絡的人就沒必要留聯系方式,手機和社交賬號里的“僵屍好友”定期刪掉,搞不好清理以後還能提高手機運行速度呢。

【三】

我常常會想,可能,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三重門吧。

第一重門,打開後,空間遼闊,看不到邊際,那里行走著不計其數的點頭之交,彼此間交集不多,並不了解,更談不上有交情,隻是在偶然間的場合恰巧相遇罷了。第二重門里,空間依然開闊,隱約可見遠方的圍牆,這里活躍著許多“旅途朋友”,這些人可能是同學,可能是同事,也可能是別的場合偶然相遇的人,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時間段里,你們相遇了,成了朋友,陪伴著彼此度過了人生中的一段旅途,而後,再次分別,散落天涯。第三重門,可能小得隻有一座城堡那麼大,那里住著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那部分人,你的家人,你的愛人,你最好的朋友,不管你們是否在一起生活,他們總是出現在離你心房最近的位置。

第一重門里的人向你尋求幫助,你可能多半是看心情;第二重門里的人向你尋求幫助,你可能多半看關系深淺或厲害關系;一旦遇到第三重門的人,你根本就不會去思考,不會去權衡利弊,隻會做出最本能的反應,一定會幫他們,幫得上的立刻幫,幫不上的創造條件也要幫。

人類,終歸是情感動物,在他們的心里,每一個人都是分等級的。道理,就是怎麼簡單。我們要那麼多的點頭之交,不如用心結交幾個知己好友,他們才是可以和我們一起跳出時間和空間的製約,始終能把酒言歡的人。

【四】

最後, 讓我們重讀一遍小學課本上的一個寓言故事《小山羊找朋友》:

小山羊和小雞做朋友。小雞請小山羊吃小蟲。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小蟲。”

小山羊和小貓做朋友。小貓請小山羊吃魚。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魚。”

小山羊和小狗做朋友。小狗請小山羊吃骨頭。小山羊說:“謝謝你!我不吃骨頭。”

小山羊和小牛做朋友。小牛請小山羊吃青草。小山羊說:“謝謝你!”

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

小山羊找朋友的「過程」告訴我們:

如果你真心想對一個人好,要選擇對方習慣和接受的方式。你勉強喜歡吃肉的人吃草,送對花粉過敏的人玫瑰花,你們還能夠愉快的相處嗎?實在是很難想象兩個飯點、淚點、笑點完全不一致的人,能成為很好的朋友或戀人。

小山羊找朋友的「結果」告訴我們:

所謂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同類才能成為很好的朋友。志趣、愛好、性格和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隻適合一起度過一段開心的獵奇時光,很難走進彼此的內心深處。

我清楚你的口味,你也知道我的喜好。我懂得你的張狂,你亦明白我的悲傷。隻有同樣的人才能實現這樣的默契。就好像同樣的生物,經曆宇宙洪荒以後,一定保存在同一個地質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