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是做電影的,工作需要所以把小時代系列看了個遍。平心而論,不喜歡,也不討厭。甚至有一點因為黑它的人太多,導致我甚至有點叛逆地支持它。其實從對電影產業和類型片市場開拓的方向上來說,小時代系列比大多數國產爛片好太多了。

穿金戴銀下的集體撕逼,說實話,看多了我也有點受不了,但你不得不承認GJM有自己的風格,甭管你把這稱呼為炫富風撕逼風還是什麼風。這幾年青春電影火得一塌糊塗,我基本都看了,但能稱得上有導演風格的,真少。你透過電影本身,基本上看不到畫面背後站著的導演是誰。但是小時代做到了,四部電影雖然每部故事內容和形式都不一樣,但是導演風格卻出奇地強烈鮮明,辨識度極高。所以這可能是為什麼小時代能拍四部,而別的不能。

扯遠了,說回《小時代4》。看了,結尾之前也就還是那路數,依然是無止盡地撕逼,隻是撕得比前面三部加起來都狠。所以我一個做營銷的朋友說小時代4的slogan其實是“我用十年青春,赴你最後一撕”。

但《小時代4》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結尾的處理。

也是因為這個結尾,很大程度上扭轉了我心中對GJM的認知。

在觀影之前,我就知道原作里面是一把火把除楊冪以外的所有人都燒了。為此我還特別去翻了翻小說最後一本(敬業嗎- -),所以小時代4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一直在猜郭敬明會怎麼處理這場戲,要真的拍出來,難度太大,廣電不是吃素的,我不信他能過審。直接改結局?估計會被粉絲噴死。我懷著看好戲的心情看完了電影,結果,我有點傻眼,因為我沒想到他在最後幾分鍾里面,靠主動和被動的限製觀眾對信息量的獲取,從而在觀眾心中製造出了三重結局。我非常不想承認這是他原本的設計(我從心里並不認為郭敬明可以做到對畫面和聲音這麼巧妙的設計),我寧願認為是我自己想太多。

【以下涉及嚴重劇透,注意】

電影首先停在林蕭和陸燒的互相回眸上。然後畫面就黑下去了,這里是一個接近半分鍾的黑屏。不得不說,GJM膽子還是很大的。一般觀眾很難承受電影院里這麼長時間的黑屏。然而,這個黑屏里,依然有信息量,是什麼?是聲音。

整個約半分鍾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徹底的安靜,很多觀眾以為,電影到此結束了。(確實,我前排有兩個觀眾已經起身了,剛要走,又被緊接而來的聲響吸引,坐了下來)。第二段聲音,是關鍵的信息量獲取:一種大範圍燃燒的聲音,同時聲場中段是人的呼喊聲,聲場最遠處,是隱隱約約的消防車聲音。(這段信息量,對不熟悉小說的觀眾來說,是不知所雲的。但是對熟悉小說的粉絲來說,是致命的。從這里開始,不同的觀眾開始分化,信息量的獲取不均等,導致觀眾走向不同的結局,以看過原著和沒看過原著為分水嶺。)黑屏最後一段,是一陣高跟鞋的聲音。然後畫面再起,一個穿著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別墅里面走,她打開門,然後就是一個在國產電影里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個長達八分鍾的一鏡到底“長鏡頭”……(我掐了表的- -)

八分鍾的長鏡頭在國產電影里不多見,但也不至於讓我覺得牛逼,我之所以認為這個鏡頭牛逼,是因為這是一個回溯鏡頭:GJM把四部小時代電影里各種標志性的場景和經典段落用一個具有浮空感的【靈魂視角】(劃重點,後面具體說)長鏡頭串連了起來,在一個長鏡頭里呈現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難度比在同一個時間空間里的八分鍾要難多了。而且,看幕後采訪里GJM有提到,這個長鏡頭的畫面都是重新拍攝的,並不是用之前電影里的畫面來剪輯——這意味著所有曾經的場景、道具、服裝、現場陳設,都必須恢複原樣。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這個長鏡頭牛逼。(這個鏡頭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術點,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間究竟用CG做了幾次剪輯縫合,不過這都屬於技術黨的範疇了,不在我這個文章的討論範圍。)

鏡頭回來以後黑衣女人轉身,原來是林蕭,她盤著頭發,看著是三十多歲的樣子了。然後她聽見開門聲,回頭,看見顧里南湘唐宛如開門進來,她們抱怨林蕭早到,顧里讓唐宛如趕緊打開香檳,然後幾個人換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廳里跳曾經的友誼地久天長,幾個人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結束。對於沒有看過原著,並且對畫面中和台詞中的信息量不深究的普通觀眾來說,這就是第一重Happy Ending的結局:

【第一重結局:四姐妹人到中年,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每年都依然會約好一個時間,回到曾經一起居住的別墅聚會,懷念曾經一起的青春年華。】

而看過原著,並且善於抓取信息量的觀眾來說,這8分鍾的長鏡頭看完,卻足以推導出讓她們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結局,這是一個遵循原作的Bad Ending:【林蕭作為唯一的生還者,另外三人死於火災】。為什麼?我隻列舉一些我抓取到的信息量,可能有遺漏,歡迎補充。

1、林蕭穿的是黑色套裝,另外三個女孩穿的都是純白色的衣服,林蕭在三部電影中,隻有兩次穿過全身黑衣:顧里爸爸的葬禮,崇光的葬禮。全身素黑的衣服在中國人傳統觀念里,具有非常明確的暗示。而另外三個女孩兒全身純白的衣服,同樣暗示意味極其強烈,天堂里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進別墅之前,大門口曾經掛著的一幅畫,而現在沒了,變成了空白,而且鏡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別墅里的家具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台詞:林蕭,你每年都這麼早到,你也太想我們了吧。(注意,如果三個女孩兒依然健在,平時就算她們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電話聯系,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回到曾經的地方,說“太想我們了吧。”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於清明節的掃墓。

5、顧里台詞:“都說了我們每年都會回來啊,還用白布蓋得這麼嚴實,好麻煩啊。”在中國的傳統里,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會回到去世時居住的地方的,這也是中國很多老年人不願意搬家的原因,因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類似的情節唐山大地震里也用過,徐帆燒紙錢的時候,說不願意搬家。)

6、林蕭聽見開門的聲音,回頭時,是熱淚盈眶,並且,她看見三姐妹走進來的時候,並沒有和她們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頭思考。如果是真實的人,不可能不和她們發生對話和肢體接觸。所以,三個白衣應該是林蕭的幻覺。

綜上所述,不難得出:

【第二重結局:當年最後的一場聚會,林蕭出門買酒,本來周崇光能夠和她一起逃脫,但是周崇光留下來擋狗仔,林蕭獨自一個人去超市買酒。因此,她逃脫了隨後發生的一場大火。而在別墅中所有的人,注意,是所有的人,全部葬身火海。】

——我是心理陰暗的分割線——

接下來,是我想要說的,我所認為的真正結局,也就是隱藏得最深的第三重結局。(可能是我心理陰暗吧,和我一樣喜歡陰謀論或者心理陰暗的人建議往下看,太玻璃心的姑娘們,建議你們打住。)

其實我在動筆的時候,都隻覺得是兩重結局,但是寫著寫著,我突然後背一冷(……),是突然想到的:郭敬明這個內心陰暗的人,以他一貫在小說中的悲劇作風,他其實真正藏了一重結局在最後,比原著更慘烈的最暗結局。

這個結局是:【包括林蕭在內,全滅。】

……你們有被嚇到嗎……………………

信息量如下:

1、八分鍾的一鏡到底,它不是把原先電影里的段落直接剪輯拚起來,而是同樣的情節,用完全不同的鏡頭視角來拍攝,鏡頭始終是處在一個向下俯視的視角,並且伴隨持續的漂浮感,就像一個人飄在空中俯瞰的狀態。在什麼狀態下人的視角能漂浮起來——靈魂出竅。人們通常認為在什麼狀況下人會靈魂出竅?——最常見的說法是,人在臨死之前,靈魂會脫離肉體,浮到空中,所以經常會有瀕死體驗的人回憶起看見病床上的自己。同時,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後時刻,腦海中會不斷回溯過去種種時光,俗稱“走馬燈”。並且,人們的走馬燈隻會出現記憶深刻的場景和最關心的人,不會閃回無關緊要的畫面和人物。也因此,不管是畫面中四女戴紙王冠的田徑場亦或是大學湖邊正在喂天鵝的中央廣場,都空無一人。(因此,這不是真實的記憶,真實的場景中,有著滿滿的群眾路人)

2、一鏡到底之後四姐妹的表情和台詞。在別墅里女孩們的對話並非閑聊,每句都有隱藏含義。唐宛如說:“你每一年都到這麼早,太想我們了吧”——意思是那場大火後,林蕭每年都會來別墅里祭奠死去的朋友們。顧里走過林蕭身邊出鏡後,在畫面外持續不停地對林蕭說“林蕭,你還在等什麼?快過來呀,快過來”,而林蕭並不像通常被朋友邀請時會有的表情,而是眼含淚水,低頭沉思了一會兒之後,才抬起頭,表情有一種解脫後如釋重負的微笑,淡淡地說:“來了”。緊接著畫面就變成了四姐妹穿著高中校服排練《友誼地久天長》。——【注意,這是關鍵信息量】

3、四姐妹穿高中校服排練《友誼地久天長》。這是電影的最後一個情節,看的時候我還是有點小感動的(當然我周圍坐的小姑娘已經哭得稀里嘩啦……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溝),但是現在再回味,越想越覺得毛骨悚然。第一重結局的觀眾覺得這是四人每年歡聚時保留的固定節目,第二重結局的觀眾覺得這是林蕭的幻覺。然而,以上皆錯。首先,這不是真實的回憶。因為這個別墅是四姐妹大學畢業以後才住進來的,她們不可能高中時候就在這里排練過。從時間軸上來說,這個場景不可能真實的出現過。其次,這也不是林蕭的幻想。因為如果是林蕭的幻想,那麼應該隻有其它三姐妹是穿著校服的樣子,而林蕭應該還是穿著黑色衣服,三十多歲的盤發模樣。但我們看到的是,四姐妹都穿著高中校服在排練,所以真相隻有一個(……柯南上身了- -),就是林蕭也死了,四個人以靈魂的形式,在老房子里,徘徊。而這個時候,背景音樂是:“我們曾經終日遊蕩……我們也曾曆盡苦辛,到處奔波流浪。”

所以小時代電影的真正結局是:【第三重結局:除了林蕭以外所有人都在那場大火里燒死,隻有林蕭活下來,林蕭每一年都會回到老房子掃墓祭奠,她麻木地在失去姐妹和愛人的世界里獨自堅持了幾年,而最終堅持不下去,在這一年,選擇了自殺,在她瀕死之前她回溯了與朋友們的種種往事,最後看到了已在“彼岸”的三個朋友來“迎接”自己,最終她笑著說“我來了”,然後走向朋友們,也就是走向“彼岸”,走向死亡。】

……看到這里的大家還好嗎,心里毛毛的嗎,腦筋還活絡嗎,想揍郭敬明嗎(……)?

所以在大家都在猜郭敬明到底拍不拍那場火的時候,他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意想不到卻很聰明的方式讓這個結局既滿足了普通觀眾對大團圓的喜好,又遵循了原作結局讓小說粉絲無可指摘,並且在原作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給出了更深一層的“挑釁”。(並且你還不能真的打他,因為人家是原作,人家怎麼說就怎麼算,氣人伐,任性伐?- -)不要覺得不拍火災是為了省錢,那八分鍾一鏡到底都是重新拍一遍,花的錢絕對比拍場火災多得多。這叫有錢任性,換一種說法,叫有誠意。所以為什麼別的青春片都是一部歇,小時代能拍四部。

我仍然不喜歡小時代,但我喜歡這個大結局的處理,精妙,出彩,獨特,有嚼頭。特別想說,以郭導(對,我改口了,我稱呼他為郭導)對這個結尾的構思能力,什麼時候能拋棄瑪麗蘇,拍部驚悚懸疑片啊?

作者微博:金戈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