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坐完月子的果果媽無意間發現寶寶的嘴唇上冒出一些白色絮狀物,像是起了皮一樣,保姆說可能是最近室內開了暖氣太乾燥了,所以大家也就沒放在心上。喂完奶後,果果媽拿來棉簽蘸點水準備給寶寶擦擦嘴唇,可發現這些白皮很難擦掉,反而把寶寶給弄哭了。這一哭不要緊,卻著實讓果果媽嚇了一大跳,原來她發現寶寶的嘴巴里布滿了這種白色的絮狀物,舌頭上也全是。

看來並不是乾燥引起這麼簡單的了,於是她抱孩子來到了醫院,醫生告訴她寶寶是患上鵝口瘡了。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嬰幼兒口腔疾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醫生叮囑說,平常一定要多注意衛生,寶寶的奶具要徹底消毒,如果是母乳喂養的話也要注意奶頭的乾淨,不然很容易把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可是,這番話倒是讓果果媽更納悶了,她說:寶寶一直是喝母乳的,我平常特別注意衛生,每次喂奶前我都會拿濕巾先擦擦奶頭的。沒想到醫生聽完後竟然說:這樣說來,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太乾淨才長鵝口瘡的!

太乾淨?「特別注意衛生」難道反而做錯了嗎?咱們還是先從鵝口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開始說起吧。

一、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常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由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點片狀絮狀物,形似奶塊,略微突起,邊緣充血,不容易拭去,強行剝離後會出現紅色創面。嚴重時白色絮狀物遍布寶寶口腔,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同時患兒還會出現食慾下降、呼吸不暢、吞咽困難等症狀。

二、哪些情況下容易感染?

鵝口瘡常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兒中,比如下面這些情況都容易引起感染:

①媽媽產道有炎症,寶寶出生時接觸了產道分泌物的黴菌引起感染。

②寶寶的奶具消毒不徹底,或者母乳媽媽的奶頭不幹凈而導致。

③日常衛生不注意,比如寶寶吃手、咬玩具,因而導致黴菌進入口腔引起感染。

④嬰兒體內菌群失調,使得黴菌趁虛而入而感染。

           

三、患鵝口瘡後該如何治療?

發現鵝口瘡後可口腔內塗抹制黴菌素,同時口服益生菌進行治療,在殺黴菌的同時扶植腸道正常菌群。

四、「太乾淨」也會導致鵝口瘡

說到這裡,可能還是有人會一頭霧水:既然鵝口瘡是感染黴菌引起的,難道不是應該「特別注意衛生」嗎?

首先有一個小常識大家必須明白:黴菌的天敵是細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適當的注意乾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有些媽媽特別在意養育環境的衛生,甚至希望達到無菌的程度,這就使得寶寶出生後很難接觸到本應接觸的細菌,因而造成體內腸道菌群失調,這時白色念珠菌這種機會菌趁虛而入大肆泛濫,寶寶口腔內就極易引起鵝口瘡。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果果媽,她每次喂奶前用濕巾擦拭奶頭進行消毒清潔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濕巾中或多或少含有清潔劑、殺菌劑等消毒劑成分,這些消毒劑顆粒隨著寶寶的吸吮進入到體內後,會殺滅嬰兒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從而導致菌群失調,由此使得黴菌大量繁殖,最終引起鵝口瘡。

           

俏媽說:

鵝口瘡其實並不難治,但是卻很容易反覆。發現寶寶患有鵝口瘡後,不少媽媽們都認為一定是自己平常衛生還不夠注意導致的,其實多數情況下恰恰相反。媽媽們不如先反省下家中是不是太乾淨了,平常是不是過分注意寶寶的衛生清潔了。

那到底如何做才不至於是「過分」注意清潔衛生呢?

①家裡最好不要使用含有任何消毒劑的產品,包括嬰兒奶瓶清潔劑、寶寶濕巾等;

②奶瓶、奶嘴不需要次次徹底消毒,比如有些媽媽喜歡用清潔劑擦洗奶具後再放消毒鍋,其實大可不必。個人建議可以一天最多消毒一次,其餘時候用熱水沖、刷、燙後控干水分正常存放就可以了。

③母乳喂養是有菌喂養,媽媽人奶以及人奶周圍皮膚上的細菌被寶寶吸入體內後反而有利於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建立,所以不需要次次刻意清洗人奶後再喂奶。如果覺得自己身上有些髒如出汗後,可以用乾淨的濕毛巾擦拭下人奶。

④日常可以用乾淨濕毛巾擦拭寶寶的雙手,千萬別依賴濕巾。

總之,愛乾淨是好事情,但愛到追求無菌效果就大錯特錯了。一旦寶寶的腸道內菌群失調,除了有可能引起鵝口瘡,更多的時候會讓寶寶的腸胃受損引發腹瀉,甚至導致腸胃炎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