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澳大利亞一艘拖網漁船上的漁民意外地在澳東南端的巴斯海峽捕獲一條6.3米長、3.5噸重的象鯊(basking shark),這給了科學家一個研究此類罕見鯊魚的難得機會。

       

報道稱,漁民已把這條象鯊捐給南部城市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博物館。科學家將會分析其組織樣本、胃容物、脊椎等,研究它們的基因特征、飲食習慣和生命史。

       

       

據悉,象鯊為體型僅小於鯨鯊的世界第二大魚類,最大可長至約12米。由於象鯊不需要浮出水面呼吸空氣,因此,人類很少發現它們的蹤跡,對它們所知甚少。
       

Advertisement        
via
       

象鯊詳細介紹:        

象鯊(學名:Cetorhinus maximus)是象鯊科及象鯊屬中唯一的一個物種。它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象鯊分佈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它們游動緩慢,一般都沒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為餌料的。它們經常遷移,會季節性的出現在某些地區。[1]就像其他的大型鯊魚,象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份捕撈,以供應世界各地對魚翅、魚肉及器官的需求。

象鯊是已知最大的鯊魚之一,僅次於鯨鯊。長度6.7-8.8米,重量6000

公斤左右。最大的象鯊標本是於1851年被纏在加拿大芬迪灣的鯡魚網中,它的總長度達12.27米,重19噸。                            象鯊有一個像巨穴般的顎(達1米闊,在攝食時會保持張開)、較長及明顯的鰓裂(差不多環繞整個頭部,且有更完善的鰓耙)、眼睛較細及平均腰圍較幼。象鯊的牙齒少很多及呈鉤狀,約只有5-6毫米。象鯊只有上顎的首3-4列及下顎的6-7列牙齒是有功用的。                            象鯊的尾柄有很多龍骨,皮膚佈滿盾鱗及一層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鰭呈半月形。體型較大的象鯊可以拍動背鰭。象鯊身體呈很多不同的顏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藍或黑色,腹部則呈暗白色。很多時在它們身上都會發現有傷痕,可能是受八目鰻或雪茄鮫的襲擊。象鯊的肝臟,佔體重的25%及差不多整個腹腔的長度,相信在它們控制浮沉及長期儲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雌性的象鯊只有右邊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這是在鯊魚中特有的特徵。[1]                            象鯊的身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尾柄兩側各具一突起,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頭大,略側扁,錐形。吻短而圓突。眼略小,圓形,無瞬膜。鼻孔狹小,位於口前,前鼻瓣短,呈圓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大,廣弧形,具唇褶;下頜短,口閉時不露齒。頜齒細小而多,圓錐狀,邊緣光滑,齒頭向後,無側齒頭,4~7行在使用,每側每行100余個。噴水孔細小,圓形。鰓孔5個,很寬,由背上側延伸至腹面,位於眼後。鰓耙細長、密列,角質,基部側扁,端部鬃狀,為取食的過濾器官。背鰭2個,第一背鰭大而略呈等邊三角形,起點於胸鰭及腹鰭間,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頗小,起點在腹鰭後端之後,後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尾鰭叉形,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近尾端處有一缺刻,下尾叉較短小。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                                            象鯊是外海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在拂曉和黃昏時上升到表層,其他時間棲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層,最深可達700-1000米。性遲鈍,船隻靠近它時也不逃逸。喜結成小群,每群60-100餘尾,排列整齊,列成二或三個縱隊。天氣晴朗時常浮於水表層,背部緊貼水面,將吻端、背鰭和尾鰭上葉露出水面,或緩慢游動,張口濾食,或翻身側臥,露腹曬日;有時當表體吸附有印魚時,則經常躍出水面,企圖抖落吸附的印魚。                                        研究證實象鯊不會冬眠,且是全年活動的。在冬天,象鯊會潛入更深的地方(水深約900米),濾食深海浮游生物。衛星追蹤器確認象鯊在冬天會游超過幾千公里來尋找浮游生物。象鯊亦會不斷捨棄及更新它們的鰓耙,而非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象鯊會在或近水面張開口及豎起鰓耙來攝食。它們游動得很緩慢,攝食時就只有2節,也不會像大白鯊般躲避船隻。它們對人類沒有害,也不會受魚餌所誘。                                        象鯊一般是雌雄分開成群活動,一群只有3至4條,但也有報導見到多達成100只的群體。                                        它們群體活動相信是根據視覺的,縱然它們的眼睛很小但卻是發展完好的,已知它們是透過視覺來觀察可能是誤認為同種的船隻。雌性是在淺水區域分娩的。                                        只有很少捕獵象鯊的獵食者,已知的有殺人鯨及虎鯊會獵食象鯊。八目鰻亦經常被象鯊所吸引,縱然它們未必能割開象鯊的厚皮。                                        雖然象鯊很大及緩慢,但它們仍然可以躍出水面。它們這種動作可能是為了驅逐寄生動物或共生物。不過對象鯊躍動仍有質疑,因為它們最高的速度每小時就只有4里,且在受到魚叉的攻擊亦未有這樣的行為。
                                                   via
                                                   象鯊是卵胎生的,生長中胚胎會依賴卵黃,而由於沒有胎盤連接,它們後來會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過1年,有可能是2至3年,每胎的數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鯊只有1.5至2米長。過往只有一隻懷孕的象鯊被捉,它就懷有6只未出生的幼鯊。象鯊一般在初夏交配,雌性象鯊會游往淺水區在夏末分娩。象鯊約在6至13歲及身長4.6至6米時會達至性成熟。繁殖期約2至4年。象鯊那些幾乎沒有作用的牙齒在交配時可以穩定雄性的身體。

史上最兇的十種淡水魚!你看過了嗎?連鯊魚看到他們都怕!嚇死人!            

第十名 鱷雀鱔            

           

第九名 王鮭(大鱗大馬哈魚)

           

第八名 巨骨舌魚

           

第七名 六須鮎

           

第六名 哲羅魚

           

第五名 新幾內亞鱸魚

           

第四名 尼羅河鱸魚

           

第三名: 大頭魚

           

第二名:白鱘

           

第一名:亞馬遜鮎魚            

           

                           本篇文章摘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