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小編都有這樣一種感覺:
       

我們的孩子被慣壞了~        

多少孩子,在家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到爸爸媽媽,叔叔嬸嬸~        

所以受挫能力極差,動不動就哭哭渧渧~        

甚至以死相挾~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下~        

總有一天,他需要走向社會~        

去成家,去立業,去擔負他的責任~        

而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他~        


       

         文章來源:萍語文。感謝原創者的付出。我們注重分享,如涉及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這是一件真事兒:兩名高中男生圍毆老師,還對著鏡頭嘶吼:“我是學生,你們能把我怎樣?”這就是被《未成年人保護法》喂得無知無畏的初生牛犢啊!本文是一位老師講述的三段小故事,告訴各位家長及孩子,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  ◆  ◆  ◆  ◆                  


                   

1                


           

我有一個學生,喜歡鑽研奧數,卻走路慢慢吞吞總愛遲到,同學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奧特慢”。後來他被父母送到英國念高中。有一次回國,他給我們講了個經曆,卻對自己感觸很深。原來他假期去一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打工,結果第一天上班就遲到了五分鍾,於是被解雇了。他沒有想到,第一次因為遲到所受到的嚴厲懲罰,竟是丟了飯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頂的,是那個華人老板的最後忠告:“小夥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殘酷!” 
           


           

在中國式教育的嬌寵之下,讓學生罰站也如走鋼絲,遲到自然可以逍遙法外。但多年以後,因一種積習所引發的重創,這該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2                


           

前幾日有個新聞:一名中國留學生為了和女友約會,未經同意,私自闖入女友的寄宿家庭,被警察以“私闖民宅”的罪名逮捕了。這個熱戀中的大孩子怎麼都沒有想到,一次浪漫的約會竟會約來荷槍實彈的警察。
           


           

校園里的溫和與包容,讓我們已經習慣了肆無忌憚地侵犯別人的領地,可以把同桌的課本藏起來,可以在別人的背後畫烏龜。但外面世界的秩序和文化卻各不相同,所以,這次你不是被警告了,你被捕了!
           

                   

                       

                       


           

3                


           

記得多年前,當班主任,處理過一起校園單車失竊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演就是班上的一個熊孩子。單車物歸原主後我將他和他的家長叫來,準備和犯錯的孩子和家長好好聊聊,他的父親卻說:“我們家不差錢,孩子就是一時貪玩,說多了會傷害他的自尊。”也許,這位天真的爸爸認為,有錢即不算竊,貪玩就不犯法。如果有一天,比爾蓋茨突發奇想去難民營行竊,那就隻能當做過家家嗎?
           


           

其實,我隻是想叮囑一句——孩子,長大之後沒有兒戲,校園之外沒有溫室!請記住,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你!
           


           

是的,親愛的孩子,老師是不能把你怎樣,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長,你可以原諒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輕易原諒。孩子的成長沒有兒戲。                


           

最後以於丹的一段名言作為結語:            


           

“我們總希望孩子學習高精尖的東西,但損失的是家教和門風,是做人的常識與底線。有一次聚餐,朋友帶著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飛輪一樣轉動菜台,什麼好吃就往自己嘴里搶,大人根本沒辦法伸筷子。我問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說,現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縛孩子。他沒有想過,一個孩子最後是要成為公民的,是要進入社會的,如果漠視別人的存在,當別人的權利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天性能保證他一生的幸福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自己的爹媽管教,那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所以說,好門風能教我們做人的涵養。好門風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里,找到內心不變的溫暖,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人生價值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