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拔蚌在加拿大被稱為「極大哈」,「極大」這兩個字是太平洋西北海岸尼斯科里印第安土語Geoduck的諧音,意思是「深挖」、「深掘」。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深邃的海底,是世界上最大、壽命最長的象拔蚌的居住地。


象拔蚌性格乖巧,不愛出門湊熱鬧,就喜歡躲在自己一米深的「深閨」里自娛自樂。不要被他們憨憨的大鼻頭所蠱惑,而認為他們是一群傻大憨,平日里,他們會把鼻孔埋伏在沙面,等待浮游生物自投羅網,然後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飽腹滿滿。說起來,默默無聞的象拔蚌最後能成為餐桌上難得的佳肴還得益於一位東方人。


           

大鼻子的東方奇緣


香港人TomWong本是美國矽谷的一名年輕有為的工程師,70年代初,回加拿大接收了其父在溫哥華的一家小有規模的海產公司OceanWorld。一次他在新捕撈的一批海鮮里發現了一個長鼻子、駝著貝殼的新鮮玩意兒,端詳片刻便決定一嘗。快速去殼去皮,切成薄片,趁著存留的大海餘溫,放進嘴裡,競意外發現這個奇怪的傢伙美味無比,爽脆中還帶有一絲回甘。Tom大悅,馬上招呼來身邊的食家和大廚們,嘗后大家一致稱讚鮮美。


隨後,Tom開始在溫哥華的華人圈子裡推廣這種樣貌獨特的食材。不久,善於經商的香港人又把這種食材帶回了香港,沒想到這個大鼻子很快在香港美食圈走紅。香港人還為其取了個傳神而生動的名字「象拔蚌」,並研究出無數套吃法,從而將象拔蚌的美味發揮到極致。再後來,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的酒桌上也開始出現象拔蚌。


最長壽的象拔蚌年齡高達140周歲,而平時我們見到的象拔蚌僅是30~40歲的中年象拔蚌。象拔蚌生長周期如此之長,意味著捕捉作業必須十分小心,以便維持其生物量。


           


象拔蚌的食用方法有很多,但饕客們覺得食蚌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吃:就吃那一口爽脆。當然溫度也非常重要,溫度稍高就會使其爽脆感失掉很多,溫度夠低時食用新鮮的象拔蚌會有回甘的美好體驗,而溫度升高有時便會帶出腥味。


日常食用象拔蚌,可以發揮想象,根據自己喜好創新各種吃法。但是要注意,如果是涼拌,比較忌諱用甜味或者酸甜的醬汁兒,因為溫度在不夠低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把象拔蚌的腥味激發出來,這樣它的所有好都會被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