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肝其實並不是法國的專利,古埃及人早就發現,野鵝在遷徙之前會吃大量的食物,把能量儲存在肝臟里,以適應長途飛行的需要。而在這段時間捕獲的野鵝味道也最為鮮美。很自然,人們馬上想到了強行餵食,這種辦法從埃及傳到了羅馬,又傳到了法國。
法國雖然是鵝肝消耗大國,但卻不是鵝肝生產的第一大國,因為其殘忍的生產過程引起了法國國內動物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因此擁有悠久養鵝歷史的匈牙利就成為了鵝肝的生產的第一大國。
那麼鵝肝的生產過程到底有多殘忍呢?
一隻鵝如果活在匈牙利,恐怕它再也不會想投胎做鵝,因為它一生中只能過幾個小時正常的「鵝生活」。
它們出生沒多久,就被當地農場主認領回家。開始的12個星期,幼鵝被擠進小籠子,鐵柵欄外只露出一排排脖子,固定在專門訓練頸部肌肉的架子上。
農場主每天增加餵食量,努力把小鵝的胃撐成一隻面袋子。等小鵝的頸部肌肉和腸胃都練得跟鋼鐵一樣堅強,真正的酷刑才開始。
每天早、中、晚3次,農場主會把一個20~30厘米的鐵管,直捅進鵝的喉嚨深處。12公斤玉米和其他飼料的混合物,就從這個管道填塞到成年鵝的胃裡。來不及消化,又是下一頓。
18天以後,一副比正常鵝肝腫大6~10倍的脂肪肝就「大功告成」。只有這樣病態肥胖的鵝肝,被小心翼翼、毫無破損地取出來烹調,才能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法國頂級鵝肝美味。因為鵝越肥,肝臟就會越大,越多油花,也就越美味。少許一點破損的鵝肝,只好被碾碎製成鵝肝醬,價格么,當然也下降許多。
為了保證整塊鵝肝肥膩、細嫩的口感,農場主還要盡量減少食物里的鈣含量———發育期間沒有足夠的鈣,鵝就會患上「軟骨病」,懶洋洋地蹲在籠子里不動彈,體重更是呈幾何級數地「爆發」出來。
窄小的籠子讓它們無法動彈,甚至連轉身都不行,這樣才不會因運動而讓食物容易被消化掉。這種籠子只允許它們站着。
鐵管從它們的喉嚨直插至胃部,完全是為了將食物塞入它們的身體,好讓它們的肝臟能夠變得肥大。飼養它們的人認為這些鵝是不需要睡覺的,因為下一刻,它們又會被抓去進食。即使它們抵拒,但也是只徒勞。
這些鵝,它們除了嘴巴受損,喉嚨受傷,還必須每天都要忍受胃痛、腳痛,而且被逼不可睡覺,又不准它們隨意動彈,就算連看一眼天空或河水的機會都沒有。
這些鵝每天都被逼不停食,為了得到比正常體積大很多倍的鵝肝,養殖場的工人用高壓插管從鵝嘴直接插入鵝的食道,壓入遠遠超過鵝所需要的食物,肝臟因超負荷工作體積異常增大,鵝的食道也因為一天三次反覆插管早早潰爛,以至於喝的水都會從潰爛處變成血水流出來。
在它們死時,細小的身體已經裝不下食物了。偶爾能逃過一餐強逼進食的鵝,也沒有好日子過,因為吃太飽了,所以每天都會有血便。
這種填鴨式餵食最終導致鵝的肝迅速增大,其實我們吃的鵝肝就是病態的脂肪肝,上圖右邊為正常鵝肝的大小,左邊為脂肪鵝肝的大小,可以想象鵝身體上承受的痛苦。
匈牙利出產的鵝肥肝,是該國農業最具傳統特色的產品之一,在歐洲各國市場上有口皆碑、廣受歡迎。這樣灌養出來的「脂肪肝鵝」,肝臟平均重量都能達到600~900克,最「胖」的鵝肝還能達到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