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拉喀什前往撒哈拉沙漠,因為路途較遠交通不便,在市區報團前往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看網上攻略介紹,提醒旅行團價格有不少貓膩,所以得謹慎確認費用和行程安排。頭天中午我們在馬拉喀什的街頭閑逛,相中一家旅行社,看老闆比較老實,就走進去看看,結果三天團600迪拉姆成交(價格在600-1000不等)。


次日一早我們集中在馬拉喀什廣場上車,7個中國人、2個日本人、1個han國人、1個美國人、2個西班牙人組成一個臨時小團隊往撒哈拉進發。


摩洛哥基礎設施較差,從馬拉喀什前往沙漠邊沿小鎮--梅祖卡需要兩天的車程,沿途一路顛簸,但車窗外風光不錯,讓人也不會覺得非常疲累。


       


這條線路還包含沿途一些景點,首站便是著名的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這個村莊被譽為“摩洛哥最美的村莊”,修建於11世紀柏柏爾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時期,當時在阿特拉斯山脈北面,他們奪取馬拉喀什後一直打到伊比利亞半島,幾乎佔領了大半個西班牙,而在阿特拉斯山脈的南面,則控制著整個西撒哈拉,這座古堡也許就是當年為“守護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重要商路”而修建的。


       


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位於摩洛哥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中,隸屬瓦爾扎扎特省,是進撒哈拉沙漠的必經之地,也是摩洛哥最具代表性的柏柏爾人古村落。


       


來到這處摩洛哥最美村落一般人或許會有些失望,因為它與傳統意義上的“美麗”大相徑庭,甚至看起來非常冷清破敗。但幾個世紀以來,村子中用紅土搭建而成的民居群可以說是摩洛哥南部建築的經典範例,也是非洲傑出的建築精品之一,非洲的土質建築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柏柏爾人的傳統。


       


房子依山而建、層層堆積、簇擁成村,遠看就象埃及大金字塔一樣壯觀,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這些民居當中最早建成的距今也有近千年,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聯合國集資5億迪拉姆來修復它。


整座如城堡般的村莊全部用清一色的紅土壘築,河邊建有高聳的城牆包圍,如今有些圍牆已經倒塌,但依稀還能看到原有的形狀。村莊下面的河岸夾雜分布著一些低矮的植被和挺拔的棕櫚樹,是這裡僅有的綠意,顯得格外彌足珍貴。


       


光禿禿的紅土民居群在藍天下顯得格外耀眼,午後陽光充足,色彩異常鮮艷。極目之處,“藍、紅、綠”三種色彩飽滿純粹。


       


然而,這樣一處“相貌平平”,荒蕪衰敗的中世紀古村落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便成為熱門的電影取景地,這裡曾拍攝過1962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85年的《尼羅河的寶藏》、1987年的《鐵金剛大戰特務飛龍》、1999年的《木乃伊》、2000年的《角鬥士》、2004年的《亞歷山大大帝》等20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大片。


       


沿著石板鋪就的台階拾級而上,穿行在這座歷經滄桑的古村,眼前這些中世紀遺存的殘牆斷壁每個場景都似曾相識,讓人充滿幻想,既有隱於電影里的熟悉感,又有藏在時光里的神秘感,邊走邊看、邊走邊想,回味著電影里的場景,讓人也有瞬間穿越的感覺。


       


由於泥土不易導熱,即使受到正午太陽高達40°氣溫的強烈烘烤,村子裡的民居也是處處通風透氣,走在陰涼處絲毫不覺得熱,反倒非常涼爽。這也讓我想起走在新疆吐魯番吐峪溝也是這般感受。


       


一名摩洛哥人類學家指出,“水泥房子在夏季猶如地獄,在冬季又特別冷;但是土製建築物則完全不同,它一年四季都會令居住在裡面的人倍感溫馨。”他還認為土民區在設計上的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合理的。這些建築物沒有任何藍本來效仿,而是完全根據生活於其中的居民的實際需求來建造的。建造和維護是團體的共同任務。


       


這些房子的牆壁由紅土堆砌,屋頂多用一種帶有苦味的柳木編織而成,這種柳木的味道可驅蟲防蛀。牆壁上裝飾著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抽象圖案。民居從下而上,層層疊加,最高點就是《權力的遊戲》里,龍母出生的地方。


       


       


�雖然房子外形粗獷,但窗戶卻顯得精緻不少,伊斯蘭風格的圖案做成的鐵藝窗戶鑲嵌在紅土牆上,一點也不覺得唐突,反倒充滿藝術感,極具地域特色。


       


村莊已有近千年歷史,全由這種被稱為“卡斯巴斯”的奇特建築組成,卡斯巴斯用當地特有紅色泥土堆砌而成,房子大多分為三層,底層是馬廄,二層是糧倉,三層是住宅。


       


       


       


我們一行跟著當地的嚮導依次參觀村子,從下到上,冒著酷暑行走在光禿禿的村子中,不一會就爬到了頂層。駐足瞭望,有種一覽眾山小的開闊感,底下低洼的河流兩岸點綴著不少綠色植被,遠處便是灰黃一片,了無人煙的蒼涼感撲面而來。


       


除了作為電影取景地,如今的村子主要開放旅遊,每天接待不少旅行團,從馬拉喀什去撒哈拉沙漠的遊客一般都會經過這裡,當地還有專門的地接導遊帶領遊客參觀講解。


       


導遊介紹說,這座古村阿拉伯語中被稱為Ksar,翻譯過來就是“設防的城堡”,當年是為守護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重要商路而修建的,如今村子裡幾乎全部的村民都搬走了,只有少數人白天回來,向遊客兜售一些紀念品。


       


柏柏爾人是生性喜愛戰爭的“野蠻”民族,他們歷來強悍勇猛。直到伊斯蘭教出現後,中東的阿拉伯人逐漸征服了柏柏爾人,改變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觀,但古老的傳統依舊潛伏於穆斯林的神學中,並生生不息。而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沒有過多科技知識的民族,卻能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造就出如此美麗的棲居地,絕對算得上是人類的一大奇蹟。當然,人類的智慧永遠無法估算,這點對於任何民族來說都一樣。


       


許多年以來,政治上的不穩定使這個地區的旅遊事業也不太發達,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慕名參觀的遊客日益增多。來到這裡,人們還會目睹許多柏柏爾人自製的地毯、披肩、陶器、燙畫和珠寶首飾等。


       


柏柏爾人(Berbers)是非洲北部的民族集團,主要分布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和馬里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柏柏爾人的起源尚無定論,但有人認為,柏柏爾人的祖先一支來自歐洲,一支來自撒哈拉。柏柏爾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有不同名稱,多數人信伊斯蘭教。這裡還有極具特色的燙畫,如果喜歡藝術的朋友,可以買一張留念收藏。


       


參觀完村子,我們走下來去附近餐廳吃午餐,看到一個騎著毛驢的少年在烈日中匆匆而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旅行之美就在於,可以看到這個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風景、不同地域的生活和品味不同的人生故事。


       


       


離開村子,我們繼續往撒哈拉進發,沿途依舊風景如畫。雖沒有名山大川的壯美吸睛,但荒瘠蒼涼的土地更能攝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