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採訪後記:台灣很好,為什麼來看新加坡?

▲文化多元、政治集權、高度競爭的新加坡讓人喜歡不起來,但政府還是能取信於民,讓改變看得見。黃建賓攝

作者:程遠茜

今年三月,記者程遠茜跟著親子天下團隊,為了五月號封面「教育五冠王:新加坡」至新加坡採訪。和很多人一樣,她對新加坡印象很多停留在鞭刑、口香糖;但直到踏上新加坡的土地、與當地人對話後,受訪的老師問她:「台灣很好,為什麼來看新加坡?」,她才發現,幾天下來,心裡有股對新加坡的「大政府」的佩服。以下是記者程遠茜採訪後的心得與觀察......

具規模、氣派、規劃用心的新加坡國家藝廊,從一進門到出門,設備和規劃讓我留下「願意推薦」的評分。參觀路線領著我的視線,看著從建國前殖民時期至今,來去獅城的人們留下的紀錄,從小漁村島到經濟發展時期,一張又一張滄桑、苦幹實幹的臉,打造如今的國際金融重鎮。

只是,原想漫步的我,腳步卻始終慢不下。館內油畫、水彩、中式水墨都有,一幅又一幅映入眼簾,感受卻沉澱不了,一直勾起歐洲博物館的珍藏、台北故宮的國寶印象,腳步愈走愈快、愈走愈急,覺得每個框都少了些什麼,好似彼得潘為了影子匆忙,找不到慢下來的理由。最後,走進一個像極了倫敦國家藝廊的大廳裡,那張長座椅、牆上一巨幅…...

啊!好了,不是英國、不是中華、不是印度、不是東南亞群島風情,這裡是擁有多元文化痕跡的新加坡。

猶記得某天採訪一對華人爸媽,開機前,他們問我要用哪種語言回答,我笑著反問:「哪種最能代表新加坡?」話一落當場都笑了,「Singlish裡什麼都有啊!」他們一起說。每次打開線上地圖、每一次點餐、每一次與採訪對象聊天,我都興奮地學著來自不同文化的單字,還開啟大學時代殘存的語言學記憶,思考著這句Singlish到底是借哪種語言的字和文法?對我來說,Singlish是一種包容性極大的語言,因為,她跟講這語言的人一樣,什麼都要面對。

什麼都要面對,而且什麼都要有效達標,因為小島求生存,不能輸。

「Kiasu怕輸」文化衝突體驗

「為什麼你們要來看我們的XXX?我覺得還可以…...」「針對訪綱,我有XX想跟你們確認…...」、「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想了解?」「我看過你們開的需求條件了,我家孩子是X校X歲,能符合你們的需求嗎?」籌備約訪期,我不只寫了採訪邀請和訪綱,還包含封面故事的主軸「立場聲明」、針對訪綱的「答辯」,而且還有好幾通跨國熱線,一層一層,隨時解釋、調整我們的行程。

身為「以問問題為專業之一」的記者,行前卻一直「接受採訪」,從教育部、國家教育(國家師培單位)學院的公關窗口,到四個家庭的家長,他們口徑一致,「我們想確認好,才不會浪費大家時間!」人還沒落抵新加坡,就已經搶先體驗「Kiasu怕輸」文化求快速、求效率的威力。威力確實讓我有壓力,不過,這種達標式、幾乎無法有彈性空間的約訪定調,也讓我忠實面對自己研究過程當中的一些想法,洗鍊出可行的行程走向。

於是,一團四人、整八天行程,走訪兩個國家教育單位、七所中小學、四個家庭,加上大家對於新加坡禁吃口香糖、鞭刑的印象,我們繃著皮喊了「Action!」。

新加坡看得到、摸得到改變

從抵達排名世界第一的樟宜機場起,默默從街景感受到大政府的治國力道。不斷翻新的建築、街道規劃、新社區建立,讓短暫停留的遊客立即看得到變遷。不一會,帶著好奇和緊張走進官府,令我驚訝的是,沒有面對威權的不適或不快。因為教育部和國家教育學院不論公關或是受訪長官,什麼問題都答得上,還能有條不紊的介紹脈絡、問得到背後的原因以及未來規劃的方向。因為,他們現在在做的事,都是從十年、二十年前開始想。

而一群「受控管的人民」,卻是願意相信政府的人民。教師一方面受政府管理、評估績效,一方面所得到的資源,讓他們增加力量做得到改變,而且他們眼裡仍有對教學和孩子的熱情。從移居新加坡的台灣家庭、曾旅居英、港再選擇返國的家庭、國際移民家庭、新加坡本土家庭採訪中發現,家長都知道,為孩子張羅考試是不輕鬆的課題,但是談到政府和教育環境,他們願意相信政府,因為教育部有專人為他們解答、而且感受得到學校教育的改變。她的集權與壓力,做得出成果、換得到信任。

過程中,曾有去過台灣的老師,拉我到旁邊問,「台灣很好,為什麼來看新加坡?」這句勾起我心裡矛盾翻攪,是啊,新加坡到底有什麼好?我非常為自己的文化底蘊驕傲,那股人情味、那少一點的計較;但是我也好希望,我的那一票,能全心全意投給一個,讓我願意信任、帶著台灣人民衝向世界的政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