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巴金(中國作家)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

——葉聖陶(中國作家、教育家)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英國學者)

3、獨立思考

真心爸媽在快餐店裡遇到的一對寫作業的母女,場景是這樣的:一位四五年級的小姑娘忙著寫作業,她媽媽坐在對面陪著。小姑娘寫一個題目,就抬頭看一眼媽媽。要是媽媽點點頭,“這麼寫對的”,小姑娘就低頭繼續寫,要是媽媽搖搖頭,“這麼寫不對”,小姑娘就停下來,等媽媽解釋。

孩子很乖巧,媽媽也很耐心,但這樣陪寫作業,還是讓人覺得不大妥當。小姑娘太依賴於媽媽的判斷了,媽媽又太積極、太主動、太事無鉅細了,假如孩子不在媽媽眼皮底下,而是在課堂上,或者考試的過程中,她能寫一個題目就等一下老師的評判嗎?

上學是孩子上學,不是爸爸媽媽上學,孩子上學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如果孩子寫作業時,爸爸媽媽總是陪在旁邊,孩子不免就變得依賴大人,總想著讓大人看看自己做對了沒有。陪在一邊的爸爸媽媽,也常常自覺負擔起“監督”、“評判”的責任,不時糾正孩子、指導孩子該這麼做、不該那麼做。

長期下來,孩子就很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技術問題:雖然小學生的作業題目,對於大部分爸來說都沒有難度,但爸爸媽媽不了解老師課上具體講解的內容、步驟,指揮孩子做題,很容易讓孩子的做法,不符合他這個階段的教材的具體要求,幫忙說不定就成了幫倒忙。

4、解決問題

孩子的作業中,可能會有他自己感到困難的題目。如果是孩子自己寫作業,大人沒有在一邊看著,他可能會停下來,翻翻書或者找找例題,嘗試自己去解決。

如果大人在一邊,情況就不同了,大人會說:“怎麼停下來了?”“有不會的?我看看!”孩子也就只好配合著爸爸媽媽要“快點做完”的要求,放棄自己去慢慢思考答案,而接受爸爸媽媽的講解、幫助。

如果爸爸媽媽這麼陪著幾年,不給孩子自己面對困難的機會,孩子恐怕很難培養出獨立面對、獨立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

孩子會慢慢長大,學的課程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就算是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做到所有題目都會,更何況一些爸爸媽媽從孩子低年級時就開始自嘲: “上學時學到的,都還給老師了。”到那時後,爸爸媽媽幫不上忙,孩子自己不會動腦筋解決,大家怎麼辦?

5、相信自己

孩子自己寫作業,除了能學會安排任務、管理時間、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穫,就是更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完成作業,相信自己能解決難題,相信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會像前面說的那位小姑娘那樣,每寫一道題,都等著媽媽來幫助判斷對錯。

相信自己,或者說自信,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自信的孩子,遇到新課程、新任務,會相信自己能夠從容應對,而不夠自信的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想像中的困難,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我能行”,而是“我不行”,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得不到預期的幫助時,很容易灰心、放棄。

比如孩子上初中了,學習科目一下子增加好幾門,自信的孩子會覺得,“這沒什麼,一點點學就好了”,不夠自信的孩子,則可能還沒開始,先就怕了,“我的媽呀,這麼多門課,光是作業就得多多少啊!”爸爸媽媽不妨想像一下,兩種表現的孩子,未來得有多大的差異!

一些爸爸媽媽會認為,大人陪孩子寫作業,才是盡職盡責,主張不陪孩子寫作業,是大人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其實換個角度想想,不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收穫,會更大、更多,而爸爸媽媽除了每天多出好幾個個小時的自由時間,還會慢慢培養出獨立、不依賴的娃,如此兩全其美的事,試試看如何?

    -THE END-

點擊查閲更多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