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渾身痛、頭暈、掉發,葯膳調理幫你趕走月子病!
微醫家庭醫生 2017-07-05 17:33
本文指導:廣東省中醫院 治未病中心 主治醫師 原嘉民
本文來源:廣州互聯網醫院訂閱號(weiyiguangdong)
【小編碎碎】生個孩子不容易,生完各種不適,抱孩子久了就會手臂痛,換個紙尿褲也會腰痛,吹點風會頭痛,陰道老是出血,沒有胃口,經常出汗,老是很困,睡眠不好,性慾減退……還能養回來嗎?以後不會落下病根吧!吃什麼比較好?廣東省中醫院健康狀態辨識與中醫治未病創新團隊主治醫師原嘉民提醒各位媽媽,如果生完寶寶很久還有以上癥狀,建議完善相關檢查,排除局部器質性病變,在此基礎上就要加強調理了。怎麼調理,原醫生這就為大家支招,快來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
坐月子期間要如何調理?
從中醫學的角度,分娩耗氣傷穴,故產後氣血具虛,正氣不足。另一方面惡露未盡,故有瘀血阻滯,因此產後多虛多瘀。具體產後的不同階段還是有不同的調補重點與方法,需要根據產後的不同時間階段進行。例如:
產後第一周
以祛瘀為主,例如生化湯
當歸10克,川芎5克,桃仁去信5克,炮姜3克,炙甘草5克。
產後第二周
以恢復子宮為主,例如木瓜粥
木瓜100克,糯米50克,紅棗30克,元肉15克,枸杞子5克,生薑若干,少量白冰糖。
產後第三周
以催奶為主,例如黃芪鱸魚湯
鱸魚500克,黃芪50克,紅棗15克,枸杞子15克,生薑鹽若干。
產後第四周
以補益為主,例如客家娘酒雞
烏雞半隻,當歸10克,党參30克,客家娘酒200毫升,生薑蔥鹽若干。
產後各種不適要如何調理?
1、腰痛
腰痛可能是產後媽媽最多見的困擾了,從中醫的角度,腰屬於腎的問題,由於是過度勞累所起病,而且時間日久,應該既有虛也有瘀的問題。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狗脊10克,牛膝10克,煲豬尾骨。
杜仲10克,黑豆15克,煲豬腰。
2、雙腿、膝蓋、手腳等關節痛
產後關節痛,從中醫的角度,產後營血虧虛,局部經絡不通暢,由於時間日久,應該既有虛也有瘀的問題。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狗脊10克,伸筋草15克,煲豬尾骨。
杜仲10克,雞血藤15克,煲雞腳。
狗脊10克,杜仲10克,雞血藤10克,煲豬尾骨。
獨活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煲瘦肉。
木瓜2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0克,煲雞腳。
3、頭暈頭痛,戴帽子緩解
從中醫的角度,如果帶上帽子頭暈能緩解,說明還是有怕風的現象,屬於風邪導致的頭暈可能性大。
推薦葯膳(1人的分量、一周2次左右)
川芎10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煲魚頭。
天麻15克,荊芥10克、藁本10克,煲魚頭。
4、掉發嚴重、皮膚乾燥粗糙
從中醫的角度,產後脫髮與氣血不足,不能濡養頭髮有關。由於氣血不足,所以肌膚受到的濡養也減少,所以乾燥。
推薦葯膳(1人的分量、一周2次左右)
何首烏15克,桑寄生15克,旱蓮草115克,煲烏雞。
熟地15克,當歸10克,女貞子15克,煲瘦肉。
5、容易犯困、胃部不適
從中醫的角度,主要屬於脾胃運化效率下降有關。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炒神曲15克(包煎),炒雞內金15克,煲瘦肉。
白朮15克,砂仁10克,煲豬肚。可以隔天交替煲。
6、特別累想睡覺、但入睡困難
覺得累但又入睡困難屬於氣虛、虛火浮越的現象。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黃芪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煲鮑魚。
酸棗仁10克,夜交藤15克,龍眼肉15克,煲瘦肉。
7、容易出虛汗
從中醫的角度屬於氣陰兩虛,一方面氣虛導致汗液不固,容易外出,另一方面,汗出過多導致耗氣傷陰。調理需要時間,所以要有耐心。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3次)
党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煲瘦肉。
黃芪15克,防風10克,麻黃根30克,煲鮑魚。
8、沒有食慾
營養的補充要以吸收為前提,如果產後胃納不佳,還強硬進食,不單能吸收的部分吸收不了,還造成胃腸負擔。先量力而為,經過調理後,胃腸功能好轉,才慢慢加量。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炒神曲15克(包煎),炒雞內金15克,煲瘦肉。
白朮15克,砂仁10克,煲豬肚。可以隔天交替煲。
9、性慾減退
從中醫的角度,產後性慾下降,多由於腎虛造成,但如果要詳細辨證還是需要當面診療才行。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煲烏雞。
淫羊藿10克,女貞子15克,煲豬腰。
10、不規則出血
產後幾個月仍然有不規則出血,建議完善相關檢查,確定子宮恢復的情況。從中醫的角度,屬於有瘀血阻滯在胞宮內,導致氣血運行不能循常道,所以從外走而產生出血。
推薦葯膳(1人分量、一周2次左右)
當歸10克,益母草15克,煲瘦肉。
熟地15克,紅花5克,川芎10克,煲瘦肉。
愛心提醒
以上只是針對產後媽媽多發的癥狀開出的一般湯方,如果癥狀嚴重,要詳細辨證還是需要當面診療才行。識別下面的二維碼也可以直接諮詢原醫生哦!
更多權威健康資訊,關注微信公眾號——廣州互聯網醫院訂閱號(weiyiguangdong)
專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