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大戰大蟻,下一秒發生了驚人一幕 !蜈蚣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類唇足 綱,體型細長,每一段體節擁有一對足。 蜈蚣又名百足蟲,但實際上足數不一,有少於20,也有超過300隻腳的。 除了一個例外的品種有96隻足(48對),蜈蚣都擁有奇數對的腳,比如15 對或17對,也因此,不存在擁有正好100隻腳的蜈蚣(50對足)。 蜈蚣的特徵是首節的附肢特化為一對毒爪(蜈蚣特化過後能夠注射毒液的鉗 狀前肢)。 蜈蚣是肉食性動物。 蜈蚣的體型有小至數毫米的地蜈蚣與石蜈蚣,也有大至約30公分的蜈蚣目 蜈蚣,顏色通常是土褐色與棕色及紅色組合,視環境不同會有所變化。

蜈蚣(centipede)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類唇足綱,體型細長,每一段體節擁有一對足。蜈蚣又名百足蟲,但實際上足數不一,有少於20,也有超過300隻腳的。除了一個例外的品種有96隻足(48對),蜈蚣都擁有奇數對的腳,比如15對或17對,[1][2][3]也因此,不存在擁有正好100隻腳的蜈蚣(50對足)。蜈蚣的特徵是首節的附肢特化為一對毒爪(forcipule,蜈蚣特化過後能夠注射毒液的鉗狀前肢)。蜈蚣是肉食性動物。[4]

蜈蚣的體型有小至數毫米的地蜈蚣與石蜈蚣,也有大至約30公分的蜈蚣目蜈蚣,顏色通常是土褐色與棕色及紅色組合,視環境不同會有所變化。

全世界有大約8,000種的蜈蚣[5],其中3,000種已被描述。蜈蚣的地理分布十分廣泛,甚至越過北極圈。[4]然而,由於蜈蚣沒有表皮蠟質,水分流失很快,所以需要潮濕的微棲息地以補充水分,[6] 比如土壤、落葉堆、石頭與腐木下……等等。

蜈蚣的頭部呈現圓或扁平狀,前端有一對觸角。蜈蚣有一對用於咬與切割的顎(Mandible),以及兩對用於品嘗與操縱食物的小顎(Maxilla)。第一對Maxilla包含小顎鬚,形成下唇。第一段體節的附肢從身體往前延伸,覆蓋住口器的其餘部分,這對附肢的尾端是帶有毒腺的利爪,可以幫助蜈蚣麻痺或殺死獵物。[6]

很多品種的蜈蚣沒有眼睛,但一些蜈蚣擁有單眼,而且這些單眼有時會聚集起來形成複眼,可是這些眼睛只能分辨亮暗,沒辦法看見真正的影像。一些品種的蜈蚣的第一對腿有類似觸角的功能,但不像一般動物的觸角,它們的方向是向後的。還有一些蜈蚣有嗅感器:一個由匈牙利博物學家及馬陸學家Tömösváry所發現的感覺器官,位於觸角的基部,包含一個盤狀結構以及一個被感覺細胞包圍的中央孔,它們可能用來感應振動,甚至提供聽覺。[6]

Forcipule是蜈蚣的特徵之一,無法在其它節肢動物身上找到。Forcipule是蜈蚣的第一對腿特化的,是一個鉗狀附肢,位在頭部底面。[7]Forcipule可以補捉獵物、注射毒液,然而並不是蜈蚣真正的口器。毒液從毒腺通過導管到達Forcipule的頂端。[7]

蜈蚣的身體包含15個以上的分節,除了從第一節延伸的顎足以及最後兩節沒有腳,剩餘每個節上有一對足。每對腳總是比它的前一對腳稍長,以確保它們不會在快速移動時互相碰撞。一些極端的例子裡,最後一對腳可能有第一對腳的兩倍長。蜈蚣的最後一節有一個尾柄,還有一個生殖器官的開口。[6]

蜈蚣主要用觸角尋找獵物。蜈蚣的每一節通常有一個開口或氣門。牠們有一對馬氏管用來排泄廢物。[6]

秘魯巨人蜈蚣又名亞馬遜巨人蜈蚣,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蜈蚣,長度超過30 cm(12英寸),牠們食用蜥蜴、青蛙、鳥類、老鼠,甚至蝙蝠、囓齒動物與蜘蛛。[8]

蜈蚣的繁殖沒有交配的過程。公蜈蚣留下精莢給母蜈蚣。一些蜈蚣會將精莢放在網裡,然後公蜈蚣進行求偶舞,吸引母蜈蚣。其他種類的公蜈蚣則直接留下精莢給母蜈蚣。溫帶地區的蜈蚣在春夏產卵,在副熱帶與熱帶地區則比較沒有季節性。此外,還有少數已知的孤雌生殖的蜈蚣。[4]

石蜈蚣和蚰蜒會將牠們的卵放進土壤的洞裡,母蜈蚣用土或葉子將洞覆蓋,然後離開。產下的卵約10到50顆。胚胎到孵化的發展時間不固定,可能需要一到數個月。孵化後到有繁殖能力的所花費時間也不一定,S. coleoptrata需要3年,石蜈蚣在適當的環境下可能只需一年。此外,蜈蚣比起其他昆蟲相對長壽,例如:歐洲石蜈蚣可以活5或6年。因為較少的卵數、長時的孕期與花費更長的時間成長,蜈蚣被作家們視為是r/K選擇理論的例子。[9]

地蜈蚣目和蜈蚣目的母蜈蚣顯現出了更多對子代的照護。15到60顆的卵被產在土壤或朽木裡,母蜈蚣會保護這些卵,並且舔舐它們以防止真菌感染。如果過程中受到干擾,母蜈蚣可能放棄或吃掉卵,被放棄的卵大多會被吃掉或被真菌入侵。一些品種的蜈蚣在卵出生後仍會繼續保護小蜈蚣,直到牠們成長到一定地步。一些種類的蜈蚣目的子代會吃掉牠們的母親。

有關缽頭蜈蚣的生命史則所知不多。

蜈蚣是掠食性動物,且適應了獵捕多樣的生物。檢驗蜈蚣消化道的結果發現,雖然實驗室裡的飢餓蜈蚣會食用植物,但食用植物僅是蜈蚣飲食中微不足道的部分。[4]:168

根據研究,蜈蚣大多是夜行性的,不過也有蜈蚣被觀察到在早上活動。此外,Strigamia chinophila這種蜈蚣是日行性的。我們不知道蜈蚣確切以什麼為食,這是因為蜈蚣的活動隱密,且食物多經過徹底咀嚼。實驗室裡的餵食試驗認為,蜈蚣食用幾乎任何大小合適的軟體生物。地蜈蚣的主食可能是蚯蚓,牠們挖掘土壤並且用毒爪輕易刺穿蚯蚓。觀察表明,地蜈蚣無法制伏比自己還大的蚯蚓,所以較小的蚯蚓可能占飲食中較大的比例。[10]

目蜈蚣由於體型較大,可以捕食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已經有觀察到牠們吃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小型哺乳動物、蝙蝠和鳥類。跳蟲可能占石蜈蚣的飲食很大的比例。 蚰蜒與缽頭蜈蚣的飲食鮮有人知。蜈蚣和蜘蛛可能經常捕食彼此。[4]

許多更大的生物捕食蜈蚣,如:貓鼬、鼠、蠑螈、甲蟲和蛇。[4]:354–356蜈蚣是許多物種的重要獵物,甚或主食。地蜈蚣是非洲螞蟻Amblyopone pluto[11]和南非開普敦黑頭蛇Aparallactus capensis的主食[4]:354–356。

蜈蚣以速度、毒爪和分泌防禦性化學物質保護自己。地蜈蚣可以從位在底面的微小腺體分泌一種會產生氰化氫及苯甲酸的黏性物質。同樣的,石蜈蚣從最後的兩雙腿分泌黏性物質。[12]

水份的調節影響蜈蚣很大,因為牠們在乾燥環境下會劇烈流失水分,所以蜈蚣較常在潮濕的微環境裡被發現。蜈蚣無法保留住水分是因為牠們的外骨骼缺乏蠟質覆蓋,而且蜈蚣以氨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這種排泄模式需要耗費較多的水。蜈蚣以各種方式處理水分流失的問題。地蜈蚣的表面積和體積比雖然比石蜈蚣大,但是水分流失卻比較少,這可以用地蜈蚣有比較硬化的胸膜來解釋。氣門的形狀、大小和收縮能力都對水份流失速率有所影響。此外,基節孔(coxal pores)的數量和大小也會影響水份的平衡。

蜈蚣有多樣的棲地,如:森林、草原和沙漠......等等。一些地蜈蚣棲息在沿海,並且以藤壺為食。[13]除了缽頭蜈蚣之外的所有品種都適應了洞穴環境。蜈蚣被記錄過的最高密度是600/m2,最高的生物質量是500 mg/m2濕重。小型的地蜈蚣密度最高,其次是小型的石蜈蚣。大型的石蜈蚣達20/m2。一份來自奈及利亞大草原對蜈蚣目的研究,記錄到0.16/m2、生物質量140 mg/m2濕重的 

Scolopendra morsitans。[1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