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乾,眩暈,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手太陰肺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厥陰肝經於肺內,下接手陽明大腸經於食指。經脈分佈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上接手太陰肺經於食指,下接足陽明胃經於鼻旁。經脈分佈於食指、上肢外側前、肩前、頸、頰、鼻旁。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商陽,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足陽明胃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合天九之極,應土生金之意,胃屬土,45屬金,90屬金,也可譯為經絡生穴位之觀點),其中15穴分佈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經脈分佈於腋下、上肢內側後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極泉,末穴是少衝,左右各9穴。
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上接手少陰心經於小指,下接足太陽膀胱經於目內眥。經脈分佈於手小指的尺側、上肢外側後緣、肩後及肩胛部、頸部、面頰、目外眥、耳中、目內眥。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少澤,末穴是聽宮,左右各19穴。
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膕窩中。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交於足少陰腎經。
足太陰腎經
《足太陰腎經》是出自《靈樞·經脈》的一篇文章,解釋了人體的足、太、陰、脾、經、脾這幾個部位的作用、並發症等情況。
手厥陰心包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上接足少陰腎經於胸中,下接手少陽三焦經於無名指。經脈分佈於胸脅、上肢內側中間、掌中、中指。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佈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衝,左右各9穴。
手少陽三焦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上接手厥陰心包經於無名指,下接足少陽膽經於目外眥。經脈分佈於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佈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關衝,末穴是絲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簡稱膽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為丘墟穴,絡穴為光明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他能治療發熱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質介於陰陽明之間。
任脈
任脈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為人體經脈之一,屬於奇經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任脈起於胞中,止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此經主要有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的作用,主要治療經脈循行部位的相關病症。
督脈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也有說起於長強穴),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向圖片製作者致以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