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一直想把它寫完,但是因為顧及到其中一味葯,所以猶豫了很久,又花了一些時間考證及與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一些同行,老師交流了一下,今天才謹慎地提筆。
在上一篇文章中,寫了兩個小方子,一個是麻黃加術湯,一個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都是治療風濕在表,身體重著,關節疼痛,患者肌膚腠理緻密,結實,無汗,或者汗比較少的患者。
其中,麻黃加術湯,這個方子熱一些,所以適合於風濕在表,偏寒一些的證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中薏苡仁比較涼,急性期可以用到半升,也就是70克左右,所以,比較適合風濕在表,偏熱一些,特別是下午3時正至下午5時正這個時候段感覺肢體比較熱的患者。
今天要談的這方子,也是一個治療風濕在表的方子,也是身體沉,關節痛,但是患者呢,身體比較虛弱,又汗出惡風。
這是一種風濕兼氣虛的狀態,由於衛氣不固,患者本身處於一種表虛的狀態,汗比較多,所以,你想單純通過發汗解表來祛濕,就沒有什麼效果,患者的身體也受不住。
所以這個時候,從治則上來說,一要益氣固表,二要祛風止痛,利水消腫。
此時就不能再用麻黃,麻黃髮汗是非常厲害的,虛人受不了,當然有一些醫師,採取麻黃配伍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等酸澀的藥物,一邊發汗,一邊收斂,即使長時間用,患者也能消受,這也算是一種比較巧妙的配伍技巧。
這個時候,該用什麼呢?
用一個經典的方子:防己黃芪湯。
我們來看看《金匱要略》是怎麼描述這個方子的: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你看經方真的是法度井然,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一分不差。
用了哪些葯呢?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
防己一兩就是15.625克,甘草半兩就是7.8克,白朮七錢半就是13.5克,黃芪一兩一分就是20克,這是挺小的量,因為是煮散法,所以適合慢性期慢慢服用。
辦法就是,把上面這幾種藥物,按照這個比例,混合,粉碎,然後每次取五錢匕,相當於9克那個樣子,再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一盞就是一碗水,一盞半就是一碗半水。然後煮,去20%的水那個樣子。服後,就會有蟲在皮下爬行的感覺。然後再用棉被遮蓋一下,用被子繞腰一周,微微發汗。
如果是急性期,這個量是不夠的,尤其是白朮和黃芪的量,應當取《外台秘要》的量,當然外台秘要中,防己的量又太大了一些:
脈浮,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但下重,故知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白朮(四兩) 防己(四兩) 甘草(二兩炙) 黃芪(五兩)——《外台秘要》卷第二十,風水方八首
這個時候,腰以下較腫的,關節疼痛屈伸不利。
這個量是急性期的量。風濕在表,兼表虛衛氣不固,汗出惡風。若癥狀輕一些,可以用桂枝湯加白朮,如表虛的程度甚,則必須用大劑量的黃芪不可。黃芪在這兒益氣固表的作用。然後又用生薑鼓舞胃氣,甘草,大棗守護胃氣,守護氣津,守護人的氣血生化之源,同時甘草,大棗還可以預防防己苦寒傷胃。大劑量的白朮自然是為了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了。
比較有爭議的是防己,防己在這兒量大了一些,到了60克,防己起到的是祛風止痛,利水消腫的作用。
大家知道,防己分為粉防己和木防己(廣防己),木防己長於祛風止痛,但是因為含有損傷腎臟的馬兜鈴酸,已經被禁用。
現在只能使用粉防己,但是粉防己也有一定的肝、腎毒性,有文獻認為粉防己可能會影響大鼠腎小管的刷狀緣和腎乳頭,同時導致肝功能中的ALT,AST先下降,後上升。
所以使用這味葯還是需謹慎,我一般用在10克左右,我聯繫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及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幾個同行,他們的用量也在10~15克之間,一個肝病方向的博士告訴我,這個量,她的一些病例,連續用了兩個月,暫時還沒有發現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葯,還是多看,多觀察吧,密切全程觀察患者的肝腎功能變化情況。
在臨床上,防己黃芪湯有一些常用的加減之法,氣虛甚,可加党參,人蔘;上肢疼痛甚,可加桂枝,桑枝;下肢痛甚,可加牛膝,木瓜;腰痛甚,可加桑寄生,杜仲;血虛甚,可加當歸,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