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味中藥我以前主要用於落枕。所謂落枕就是頸部突然疼痛,後頸部強直,頸部活動受限,患部肌緊張,壓痛明顯。這個時候,我一般採用輕緩的放鬆手法,盡量避免使用力度大的扳法,輔以灸法,再配合些一些中藥。

中藥我首選葛根。葛根這個藥物,在《傷寒論》中出現了4次,其中兩次都是為了緩解項背強直,可見這是一味緩解項背強痛的藥物。

但是,使用中,我也發現葛根這味葯,治療頸部痙攣疼痛,時效時不效,開始我以為是劑量太小的原因,後來把劑量加到30克以上也是如此,我才發現其實關鍵在於配伍。

葛根這個葯很奇妙,和它搭檔的藥物改變,它的功用也會發生改變。

葛根與桂枝或麻黃合作都是為了緩解項背強直,只是服務人群不同

葛根擅長團隊作戰。在傷寒雜病論中,兩個以葛根為君葯的方子,“桂枝加葛根湯”與“葛根湯”都是為了治療“項背強几几”。什麼是“項背強几几”?就是指從頸項到背部肌肉痙攣僵硬的狀態。

這兩個方子藥物很相似。

“桂枝加葛根湯方”的藥物組成為: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葛根湯”其實就是在“桂枝加葛根湯方”的基礎上多了三兩麻黃。

這兩個方子的重大區別在於,一個有麻黃,一個無麻黃。

如果說舒緩經絡的葛根,緩急止痛的甘草,柔肝止痛的芍藥,三個好搭檔奠定了兩個方子“解除肌肉痙攣、疼痛”的主基調。桂枝和麻黃則像兩位老司機,將兩個方子拉給了不同的服務對象。

桂枝與“出汗”有關。含桂枝的藥物,多用於表虛自汗的患者。而麻黃與“無汗”高度相關,無汗身痛是使用麻黃的指針之一。桂枝加葛根湯僅有桂枝無麻黃,意味著這方主要用於表虛自汗,頸部強直的患者。而葛根湯中有麻黃,則說明這個方子主要用於脈浮緊,無汗,肌肉拘急的患者。

當然,在實際臨床中,假如患者沒有發熱,有汗,無汗經常難以分辨。

這時我們可以辨體質。適合“桂枝加葛根湯”的人群,體質要弱一些,頸背雖然痛,但脈比較弱,肌肉不那麼緊張。而適合“葛根湯”的患者,脈有力,肌肉拘急。

至於這兩個方子的劑量,雖然有人考證漢代一兩等於現在的15.625克,但是在漢代,往往只煎一次,每次只喝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中病即止。所以,今天我們每次的用量依然不宜過大。

葛根單用,則能解酒

葛根很少單槍匹馬出現,在《傷寒雜病論》中,葛根入方7次,沒有單用過。但是,在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葛根被單用來解酒毒:

葛根汁一斗二升,飲之,取醒,止。

葛根熬取的汁液特別適合用來治療飲酒所致的煩熱口渴,頭暈頭昏。這可能和葛根具有生津液,療消渴的性質有關。現代研究也對葛根的這一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葛根提取物可以增加機體對乙醇的耐受,降低血液中乙醇的濃度,預防酒精性肝損傷。當然,要想不中酒毒,最好的辦法就是少喝酒,因為醉酒必傷身,受傷之後再去修復,總是有缺憾的。

葛根的更多作用

總的來說,葛根藥性甘、辛、涼,歸脾、胃、肺經,能解表邪,生津液,舒緩肌絡。

例如在“葛根解肌湯”中,葛根主要發揮的,是它發表、透疹、解熱的藥性。在“天花散”中則主要用來生津、止渴。在“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起到的則是舒緩肌絡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在“葛根芩連湯”中,葛根起到的也是一個解表熱的作用,去濕止瀉的作用是由黃芩、黃連承擔的。

所以我們一方面需牢牢記住葛根的基本藥性,畢竟葛根在各個方劑中的表現,離不開它的基本性質;一方面得熟悉它在各經典方中的夥伴,因為,它的搭檔會像司機一樣,把它牽往不同的方向。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