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溝發生規模7的強震,台灣的網民,又膝反射式的討論起「該不該捐錢」的話題;結論只要是「不捐」的,都毫無懸念的被鄉民推爆。

主張「不捐」的理由,有人寫3點、有人寫4點,有人則是洋洋灑灑湊到10點。基本上就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有結論再找理由。說穿了其實只有兩點:1、可能有各種舞弊,錢到不了需要的人手上;2、中共對台灣不懷好意,不應該再拿錢「資匪」。

捐獻、奉獻這件事,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下,其實有很大的差異。基督教的什一奉獻規定很清楚,所有的收入1/10要給上帝;伊斯蘭教也是一定比例必須奉獻。不管你是貧富貴賤、好運歹運,都是這個比例。

但中國人跟神明之間,往往就有點討價還價的味道。願望都還分「前金後謝」,實現一點付一點。簽中了,流水席加歌仔戲、脫衣舞酬神;槓龜了,把神像挖出來火化也是剛好而已。

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沒聽過所謂的「靈驗」,真主、上帝就這麼一個,沒得挑肥揀瘦。台灣,成千上萬的媽祖廟、土地公,每間的香火天差地別。就算面對神明,台灣人也現實的緊。

台灣只有高檔餐廳才有的小費,在歐美國家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歐洲,小費往往是湊個整數;如果到美國,則至少是15%~20%起跳,甚至給到消費金額的數倍,也時有所聞。

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小費是服務生的重要收入來源,而顧客是有責任的。反觀台灣,把使用者付費、顧客至上喊得震天響,自己卻吝於付出,反正一切都推給「慣老闆」就了事。

我們習慣所有東西都有對價,甚至連信仰、保佑、施捨、服務,都最好有個清楚的價碼。鄉民三不五時就在網路上問,朋友結婚紅包該包多少?過年給父母的紅包該多大?就連中了彩券頭獎,台彩都還會建議你應該要捐多少給慈善機關。

我們跟神明、跟難民也一樣斤斤計較,深怕高估了情感、感覺的價值,萬一包多了、捐多了,就吃虧了。我們的善心,最好能有一定的對價回報,有個月餅、賣個布丁,心裡感覺踏實多了。

過去經常還有一種論調,國內這麼多弱勢都得不到照顧,善事還做到國外去?如果什麼事都要講親疏遠近、算盤打得這麼精,什麼善事也都不必做、什麼錢也都不必捐了。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肯定也沒有照顧夠的那一天,還捐什麼錢給外人?

我們或許應該回頭問問,自己到底怎麼看待奉獻、捐獻、小費這類事情,是給神明的保護費?是期待未來回報的另類投資?還是為了滿足虛榮、高高在上的施捨?

311東日本大地震過去6年多,很多人還念念不忘台灣捐了多少錢,胸口懸著一顆玻璃心,嘴上喊著「台日友好」。天天記著自己做過什麼善事、天天想著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天天擔心會不會被人賣了,不累嗎?

九寨溝震後,台南市長賴清德在臉書上,去年台南大地震,來自大陸的善款有將近5000萬元。以兩岸今天的經濟實力,台灣即便真的有心,大概也很難拿出汶川地震的手筆;要滿足優越感,是沒什麼指望了。

如果沒有愛、無法感同身受,就別捐了。但在別人受苦的時候,心中還是只有仇恨,那就該吃藥了。

錢比不贏對岸,別把心都輸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