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的得名,最早見於唐代開元、天寶年問的《日華子本草》。此書久已亡佚,部分佚文散見於宋代的《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證類本草》)等藥籍中。
《證類本草》卷十一「何首烏」條下引《日華子》曰: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藏宿疾、一切冷氣及腸風……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採食,有功,因以采人為名耳。
《全唐文》卷六三八輯錄的中唐時代文學家李翱的《何首烏錄》,就對「何首烏」的故事作了詳盡的介紹。茲概述如下:
順州南河縣(今廣西陸川縣南)有個名叫何田兒的老人,因天生陽痿和嗜酒,五十八歲猶未成家。
一日醉後夜歸,倒臥田野中,醒來見「有藤兩本,相遠三尺,苗曼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心異之」,乃將藤根掘出曬乾,搗成碎末後用酒吞服。七天後有了性慾,變得身輕體健,於是娶妻成家。七百天後「舊疾皆愈,反有少容」。從此改名何能嗣,活到一百六十歲,生了十九個子女。
他的兒子何庭服也活了一百六十歲,子女三十人。孫子何首烏活到一百三十歲,子女二十一人。
當時浙東知院、殿中孟侍御認識了何首烏,照他的方法服藥,也收到同樣的效果。事情在當時流傳開去,人們就把這種原來叫「交藤」的植物改稱為「何首烏」。
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jiorum Thunb.的乾燥塊根。秋、冬二季葉祜萎時採挖,削去兩端,洗凈,個大的切成塊,乾燥。
【性味】 苦、甘、澀,微溫。
【歸經】歸肝、心、腎經。
【功能】 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用於瘡癰,瘰癧,風疹瘙癢,久瘧體虛,腸燥便秘。
【主治】用於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高脂血症。
【用法與用量】 3~6g。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生首烏傷肝,用黑豆汁或者黃酒蒸24~48小時,經過以上炮製的制首烏入藥後再經過高溫煎熬後,所含成分二苯乙烯苷類、蒽醌類化合物等,對人體不利的成分大部分已去掉了。臨床不用生首烏。制首烏有養陰補血滋腎的作用,還有通陽功能,在平補腎陰中沒有地黃滋膩之弊。
1何首烏黑芝麻紅棗生髮湯
材料:菟絲子5錢、何首烏5錢、紅棗5枚(剝開)、黑芝麻粉2茶匙、黑豆粉1茶匙
製作:將上述材料加水500-1000毫升熬煮成湯。待湯水滾後,可加少許蜂蜜,約10分,即可飲用。
服用方法:早晚各服一次,12天一療程,連服三療程。
功效:對男性壓力過大性脫髮和女士更年期脫髮有日常保發、生髮之功,並可使頭髮烏黑亮麗。
2何首烏煮雞蛋
材料:何首烏100克、雞蛋2個,蔥、姜、水、食鹽、酒適量
作法:將各項食材洗凈後,雞蛋煮熟去殼,再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煮滾,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效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加強免疫力,並幫助補肝腎、益精血、抗早衰。
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 深圳中醫藥博物館 張佳
圖: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編輯:張佳 審核: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