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便少、便干、便不爽?不妨試試中醫這1招

原創 杏花島 2017-09-19 11:59

提起便秘,大家都知道是排便困難,或是排便次數減少、或是糞便乾結量少,也有的人大便既不幹硬,排便次數也無減少,然而便後不爽,這也屬於便秘的範疇。便秘使人很苦惱,但因此癥狀來就醫的人並不多,很多人自行去藥房拿些瀉藥吃,筆者是反對這種做法的,因為引起便秘的疾病有很多,並不都是單純的功能性便秘。

下面小編帶你了解一下便秘背後的其它疾病。

結腸黑變病,這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疾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長期便秘及服用蒽醌類瀉藥即大黃、蘆薈、番瀉葉有關,病情輕者可能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便秘、便血、腹痛、腹脹、肛門墜脹等。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結腸黑變病與結腸息肉、結腸癌密切相關。便秘與結腸黑變病可謂是惡性循環,長期便秘和蒽醌類瀉藥的使用加大了結腸黑變的風險,結腸黑變病後又會加重便秘,然而一旦出現結腸黑變病,臨床治療將會變得很棘手,所以建議便秘的患者要及時就醫,接受正規治療。

大便能否正常排出體外,需要具備三個因素:正常的便質、通暢的管道以及氣的正常推動作用,這三者缺一不可。那麼,引起管道不通暢的疾病有哪些呢?

1.腸腔狹窄,引起腸腔狹窄的疾病有炎症性腸病,反覆的炎症刺激使腸腔變窄;腫瘤及其轉移引起的機械性腸狹窄;外傷後期及其腸吻合術後的狹窄。

2.出口性梗阻,這也會使得大便排出不利。引起這個問題的疾病有:直腸前凸、盆腔失弛緩症、直腸內摺疊、會陰下降等。

便秘雖然是一個很常見的癥狀,但其背後的原因卻不盡相同,除了我們剛才說的腸內疾病會導致便秘外,還有很多腸外疾病也會導致便秘,非專業人士可能不會將它們聯繫在一起。比如神經與精神的疾病:抑鬱症、厭食症;內分泌與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還有葯源性疾病與系統性疾病等等。

針對便秘該如何治療呢?

西醫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另外通過瀉藥或促動力葯達到排便的目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運用手術的方式解決。中醫在治療便秘方面有所考究。早在東漢末年,張仲景就在其著作《傷寒論·辨脈法》中提出:“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將便秘分為陽結和陰結。中醫診病講究辨證論治,對於便秘我們首當分虛實,實秘包括氣秘、熱秘和冷秘,虛秘則有氣、血、陰、陽四秘。治療便秘雖以通下為主,但不可簡單的運用瀉藥,而應針對病因選葯,否則只治表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也可採用中醫特色療法治療便秘,如針刺療法,取支溝、大腸俞、足三里、中脘、大橫為主穴,再根據癥狀辨證施穴。將中藥與中醫特色療法相結合,治療該病往往事半功倍。

生活中我們該怎樣預防便秘呢?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在整個傳統醫學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防比治更有意義,生活中我們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增加體能運動,飲食健康化,多攝取膳食纖維,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夜間躺下後可順時針揉腹等,一旦患病,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便秘看似問題不大,但其背後隱藏的危害卻很多,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舒適的胃腸道。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 王會沙,河北省中醫院脾胃三科研究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