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不會因為政府在插電汽車上用力過猛,忽視其他技術路線,誤入歧途呢?目前把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賭注全壓在插電式電動汽車上,隨著財政補貼退坡,如果沒有政策措施及時跟上,市場會產生什麼反應?先回答眼下的問題如何?

◎ 《汽車人》評論員 趙英

今年以來,法國、英國等7個國家政府陸續推出了禁止銷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日產、豐田等公司也推出了自身準備停產傳統汽車(據筆者所見並未對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做出嚴格區分)的時間表。

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一些國家已經制定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也將會同相關部門制定我國的時間表,這些舉措必將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環境和動力發生深刻的變化。」筆者之所以一字不落地引用辛副部長講話,是因為這番話在汽車業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辛副部長講得很明白,是剛剛進入「研究階段」,並非即將推出。政策的研究與政策的推行,是兩回事。汽車產業界不必驚慌失色。但是,大家對此進行議論,充分發表各自看法又是必要的,對於產業發展,政策制定是有極大好處的。通過辯論,穩定行業發展預期,更是必不可少。

茲事體大,筆者本不想就此發言,看到議論越來越熱烈,也忍不住發表些看法。我想從一些最根本的問題談起。

政策研究,是弄清事務發展規律,提出未來環境中,可能出現什麼情況,政府如何應對;政策推行,是把政策貫徹到實際事務中,推動客觀事務的變化。即便有了準確的研究成果,在實際政策推進中,也不一定行得通。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並按照難易程度予以組合,用圖來表示,以政策研究為橫軸,以政策執行為縱軸,見圖(1):


由圖可知,政策研究與政策執行有四種基本組合:知難行易;知易行難;知易行易;知難行難。

預測未來新能源汽車基本代替傳統汽車的具體時間節點,並禁止傳統汽車銷售,是一個知難行難的組合。

從政策研究層面看,筆者參加了不少將來何種新能源汽車能夠成為主流的討論,迄今未有結論。沒有結論,就是結論,也即未來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技術路線,目前並不清楚。起碼在我國沒有結論。在基本技術路線尚未確定的情況下,研究未來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汽車的時間表,甚至準備禁售,豈非緣木求魚?

世界正處於技術革命急劇推進的時代,許多革命性技術正處於產業化階段或即將對經濟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例如,新材料、物聯網、人工智慧)。汽車工業也處於以新能源、智能駕駛為代表的技術革命階段。汽車工業要跟上世界技術革命潮流,完成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的轉化,不確定因素甚多,至少要20-30年時間過渡。要對未來20-30年時間內發生的巨大變化進行預測,難度相當大。當然,也可以進行預測,準確度如何,則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政府能否準確預測產業發展,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成績不彰。政府有關部門,在上世紀80、90年代曾對家電發展進行過預測(包括電視、冰箱、空調),結果完敗。有意思的是,某些官員還曾做出「中國不需要空調」的結論。進入21世紀,政府對鋼鐵、煤炭、水泥、汽車的市場需求預測,仍是屢敗屢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有關部門依據預測結論,對家電、鋼鐵、汽車等產業的規模進行「宏觀調控」,結果越調越多,市場並不買帳。現在,政府有關部門又開始對禁售傳統汽車進行預測。這一研究比既往研究,未知因素更大,對研究的成果,筆者很不樂觀。

面對沒有太大把握的預測結果,去準備在20年後的政策推進,更是難上加難。其實,目前宣布將禁止傳統汽車銷售的國家,都僅僅是宣示而已。別說10年後,就是5年後,這些做出承諾的政府首腦大部分就不在其位了。即便他們真正禁售,汽車產業利益集團同意嗎?大話一句而已,後任如何做,他們就不管了。我國政府可是要說到做到的。如果20年後,按照現在預測的決策辦,想想主客觀環境難以預測的變化,就是極其難辦之事吧。

從國家規模和發展水平看,目前提出禁售時間的都是已完成工業化、城市化的中小規模國家。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均質化,預測難度相對較小。我國是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甚大的國家。政策研究與政策推行的難度也要大得多。


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摸著石頭過河,尊重市場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做預測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因勢利導的一部分。但要對未來技術革命、市場變化抱持開放心態,考慮多種情景與路徑。政策研究與實施應當是滾動前行的過程,有足夠彈性。如果真想對20年後的事情產生決定性影響,制定唯一路徑,那就是武斷。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已做了充分實驗,不要再重蹈覆轍了。還是把選擇交給市場,交給企業家吧!

最後,筆者提出兩點擔憂:我國會不會因為政府在插電汽車上用力過猛,忽視其他技術路線,誤入歧途呢?目前把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賭注全壓在插電式電動汽車上,隨著財政補貼退坡,如果沒有政策措施及時跟上,市場會產生什麼反應?先回答眼下的問題如何?《汽車人》評論員/趙英【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