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Global Views Commonwealth 提供 學習當挪威家長

文│李濠仲

娜拉出生當天恰巧是那一年的夏至。挪威的夏天,就像是上帝的恩典,所有人都會趁著難能可貴的陽光,盡情投入戶外活動。我們為了親職工作卻只能埋頭苦幹、鎮日與娜拉為伍,這小女孩已在不知不覺間徹底吞嚥了我們的分分秒秒。

挪威父母照顧子女不假他人之手,是當地社會的常態;不過,像我們這般一舉壓縮自我的生活方式,其實很少見。

地方衛生中心負責追蹤娜拉成長紀錄的護理人員,多次鼓勵我們常帶娜拉出門走走。我們或多或少受困於起初幾個月大的嬰兒,究竟適不適合步出室外的心理障礙,一直未付諸實行。

我們也許堅信為了子女,犧牲個人的聯誼社交和休閒活動,代表一種無怨無尤的奉獻,但父母成天把自己和子女關在家裡,此類行為放之挪威社會,則被認為有礙彼此身心健康。這說明了挪威街上何以隨處可見父母推著嬰兒車出門散步的畫面。

父母和孩子的雙向適應

家中的新成員也許拖累了日常的腳步,但挪威父母可未曾想過接下來就得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公園裡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有些尚未滿月,待小孩稍大一點,家長還可能更換單手駕馭、專為慢跑用的嬰兒推車上街。又或者在胸前繫上嬰兒背帶,讓子女吊掛在父母的胸膛,一起步出家門認識外面的世界。挪威人酷愛野外活動,於是很多家長便十分擅長將數月大的子女扛在肩上橫越山林。

不過,我相信挪威人帶著嬰兒旅遊,不光是考量小孩的需求,背後的用意和動機,應該是為了要盡可能保留原本的生活步調。好讓新生命出現後,家長除了換尿布、洗奶瓶、餵母乳這類例行公事,也能夠有休閒生活。

這同時是一種雙向適應的過程,父母為了遷就小孩,生活習慣必然得改變。但小嬰兒其實也有基本的學習能力,可以自我調整並適應與大人的互動。自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起,無從將小孩託付他人的挪威父母,為了讓自己有機會抽離無日無夜的親職工作,多半會發展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偕同子女一起出遊的能力。

為了不辜負稍縱即逝的挪威夏天,在娜拉滿月後,焦頭爛額的我們開始大膽地仿效挪威人的育兒模式。每天午後氣溫稍涼時刻,就會推著她出門兜風。

剛開始的確有些惴惴不安,擔心住家附近的石磚路是否過於顛簸、幼小的身軀能不能抵禦涼風吹襲、陽光會不會太過刺眼,再加上路上人車熙來攘往,難保造成她內心莫名恐懼。直到發現周遭其實也有為數不少年齡相仿的嬰兒,才相信自己並非一對膽大妄為的父母。

趁著暑假,家人千里迢迢遠赴挪威和我們團聚。在一趟經典的峽灣之旅中,娜拉又一次和我同行。途中為了照顧娜拉,我像隻八爪章魚般地忙進忙出、顧上顧下。不過,我並不覺得娜拉讓我此行格外操勞。我依然享受了一段絕世美景盛宴,隨著一列火車飛馳穿梭在巧奪天工的林間山谷,我亦感值回票價。

爾後,我們儘管沒有刻意安排娜拉和我們一起出遊,但也不會將這件事當作一件避之唯恐不及的任務。或許,我應該慶幸她是在挪威出生,讓我有機會師法挪威人,不必因為子女的出生就被迫失去原有的生活。儘管她日日夜夜和我們緊密相依,但舉凡應有的娛樂、休閒和旅遊,我們其實也沒有錯過太多。

繼續前進

偶然機會,我讀到一段已故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寫下的文字,他說:「社會生活是外加於人的一種不停周遊,而家庭生活則不外是人有需要在十字路口放慢腳步和歇一歇的表現。但歸根究柢,他得到的命令是繼續前進。」

當時我曾被這段文字所吸引,如今雖然還是不敢確定大師這句話背後真正蘊藏的內涵;但娜拉出生後,這段話之於我,已足具深意。我相信「繼續前進」的意思,不會只是鼓勵我們帶著小孩繼續遊山玩水這麼簡單。

日後待娜拉長大成人,而我和葛羅莉亞雙雙呈老態龍鍾之時,應該也不願見到她因為顧慮我們人老力衰,框架住自己可能的行動範圍,不自覺局限了可貴人生的視野。當年我們一起四海周遊,視她為同行伴侶,終究沒有受她拖累。而她也將憑藉自己的本事,朝更多我們未曾造訪的地方飛去。我們得到的指令,都會是「繼續前進」。

成年禮

自十五歲起,無論挪威男孩、女孩,他們將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不再凡事依賴父母。而獨立自主的內涵不光局限於整理自己的書桌、打掃房間,或選定穿著打扮,也得試著自我規劃大好青春的下一步。

猶記得娜拉剛出生那天,醫院護士這麼告訴我們:「從現在開始,你們不要以為生下小孩就可以休息、鬆懈了,到她十五歲之前,你們會有忙不完的事。」當時為了迎接娜拉忙得暈頭轉向,不解其意,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是「十五歲之前」。

從小孩出生,到送往幼稚園,而後進入十年基礎教育。一個小孩究竟能在學校裡累積多少知識,挪威人似乎並不心急,而是將絕大多數時間,用於培養子女自理生活的能力。當地人加諸小孩身上各階段的成長訓練,似乎就是在為他們十五歲這一刻做準備。

放手讓孩子嘗試

挪威小孩的成長歷程,也許細節略有殊異,但大抵經驗仍相當一致。

幼稚園時期,挪威父母不會替小孩提書包。稍微懂事後,便開始教導他們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最麻煩的,是要讓他們懂得正確地把自己小小的身軀塞進厚重的連身雪衣。兩歲開始自行餵食。唯獨考量身體機能發展,挪威人不鼓勵太早讓小孩戒除尿片。學校老師很少介入三至五歲小孩在衣食方面的行為表現。儘管很多時候他們礙於技巧不夠純熟,經常打翻碗盤,或者怎麼樣就是沒辦法將雙手套進襯衫袖子裡,進而耽誤不少時間。但多數家長還是希望老師放手讓他們嘗試,否則小朋友可能永遠也學不會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

初來挪威第一年,我騎乘登山車打算環繞奧斯陸水源區蔓蓮湖(Maridalsvannet)。在一段山坡道上,我向一名小男生買了塊手工小蛋糕。因為人生地不熟,便隨口問問這名小男生對附近錯綜複雜的車道路線有沒有什麼好建議。只見他一臉靦腆,敷衍了幾句話就草草把我打發。兩個月後,我又在同一地點遇見他,他與人互動的方式,已然落落大方。這也是挪威教育的特色之一,永遠鼓勵學生不斷嘗試和學習,去摸索出個人應對外界的方式。哪怕會犯錯,都能因此建立自信,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領域。

讓孩子自己思考判斷

自娜拉滿週歲起,對於眼前世界,她已擁有愈來愈清晰的認知圖像。關於個人慾望、需求的表達也益加明確。透過玩玩具和簡單的遊戲過程,她逐漸顯露出她獨有的個性。無論她究竟聽不聽得懂,我們開始試著和她溝通,明示她的行為是對是錯。我們總是盡可能堅持著我們為她立下的生活常規,當然我們也有不得不退讓的時候。藉由和父母屢屢發生衝突所累積的經驗,挪威人相信這對年幼的小孩來說,亦是有意義的社會化過程。

周而復始,我們不斷地反覆操作同一件事,度過無數既疲累、沮喪而又驚喜無比的每一天。我們應該很清楚,付出一切代價所換得的,不就是等待有朝一日她能完全獨立自主,不再需要為人父母事事耳提面命。那麼,經過十五年的調教,我們難道還會懷疑她沒有辦法如大人般,在所言所行上自己擁有一套成熟的思考和判斷?

在成年之前,當然,我說的成年,是指挪威傳統上的十五歲,這些金髮碧眼、外形俊俏的北歐青少年,擁有的智識水準可能確實不及我們當年。我們被強行塞入的數學公式、英文文法、國文課文、歷史圖表、地理資訊和各式理工、化學種種元素組合,簡直讓地球另一端的孩子望塵莫及。但他們個人所表現出的「成熟度」,或許更符合一位十五歲青少年所需。

他們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擁有經營自我人生的慾望和目標,不再事事依賴父母。畢竟他們打從一出生就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當地的教育也都緊緊環扣在這樣的概念上。

可以說,挪威舉國投注的教育資源,亦是以訓練個人的獨立人格為本意。小孩十五歲時,便天高任鳥飛,毋須擔心徬徨少年就此誤入歧途。

摘自 李濠仲《 》/ 衛城出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