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生
當物質越來越豐厚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反而越來越空虛,於是社會上的病象也就越來越嚴重墮落。尤其在機器取代了大多數人力的現代,人們越來越不快樂了。
話說有一則記載是這樣的:子貢在河邊見一老人用水桶裝滿水,再它抱回田裡作為灌溉之用,這樣來來回回數趟。子貢很困惑的攔下他問說:「用機器來引水入田不是比較輕鬆嗎?」卻被那老人婉拒道:「我師父告訴我,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所以我還是這樣搬來搬去比較好。」我們可以想見:那位老人寧可放棄簡便省事的方法,而採用這種費事費力的方式來取水,是因為他能在這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存在。而今天的人們,大都住在水泥圍牆的都市叢林裡,成天操作各種機器,難以感受到生命的脈動,也就會產生種種空虛與無奈了。譬如以前三五好友在溪邊浣紗,清風徐來,楊柳依依,何等愜意,興起時亦可互打水杖,生命的愉悅盡在此中。而今日洗衣,只需放入衣服與洗衣精於機器中,按下按鈕,一次OK,固然十分方便,而人們卻不再感受到那種喜悅了。
今日的人類不斷使用大腦,創造了許多機械化、化學合成和以消費導向的虛假文明,因此也逐漸物化而喪失生命的存在、淪為機器。美國文豪馮內果有鑒於此,故在其名著“冠軍的早餐”中,以非常悲哀的心情、極端反諷的筆觸寫下這樣的一段故事:
有對夫妻彼此都是打架機器與自憐機器,而且同時是有缺陷的愛情機器,因為男的想讓女的成為家務機器,女的希望男的成為賺錢機器。一天,丈夫在程式設計下頓足離家,將門重重摔上,太太經過自動機制轉變為流淚機器。丈夫直趨酒館與其他幾具喝酒機器喝得爛醉,一群人到了應召站去租用做愛機器。丈夫回家後成了道歉機器,太太受了感動成了極慢速的原諒機器。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知道:馮內果對於人們缺乏覺知,過著機器般的生活十分痛心。然而我們發現:現在學校的教育目標,雖然號稱五育並重,可是課表上的設計卻完全偏重於智育的發展。孩童從小就被反覆的訓練為記憶機器、計算機器、推理解題得分機器等等,對於實際上生活所面臨的問題反而完全無能為力。像清華女大學生殺人案發生時,就造成了社會上很大的震驚,令人不禁感慨:到底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受了高等教育的學生面對感情時竟連基本的應變能力都沒有?還是他們只是被學校訓練出來的學術研究機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