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聽到爬山,大概就會想到氣喘如牛,因而打退堂鼓的很多。因為所謂爬山,通常是有上坡及下坡的路段,尤其是要經過陡坡時,很多人都有氣喘吁吁、甚至喘不過氣而臉色發白的慘痛經驗。爬山是否一定就要如此辛苦呢?為什麼我們爬山時,不能輕輕鬆鬆的去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呢?


這牽涉到一個我們從小被教導的觀念,走路要快走,呼吸要配合腳步。西方的運動強調爆發力,所以健行時要快走,走的慢會被認為沒有運動效果,必須要大步快走,流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大口呼吸,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氧運動,才能燃燒卡路里,才有運動的功效。學校訓練跑步時,所謂的調整呼吸,通常也是指呼吸要配合腳步,短跑時,一步一吸氣,一步一吐氣;長跑時,可能改成二步一吸氣,二步一吐氣。很多人就帶著這個觀念去爬山,拚命往上衝。肺活量好些的人,可以撐的比較久,走一段後,可以停下來休息等走的慢的人;等後面的人趕上來時,他又可以繼續往前衝。最慘的是那些肺活量比較差的人,好不容易趕上前面休息的隊伍,還沒好好喘個氣,前面休息好長一段時間的人,又開始往前走了,這些落後的人只好繼續喘著往前走。

其實爬山帶給我們身體健康最主要的不是爆發力,而是耐力,這也是東、西方運動最大的差異。西方的運動強調的是外在的爆發力,東方的運動重視的卻是內在的耐力。短跑、有氧運動、舉重、籃球、足球、健身等都是典型的西方運動,這些運動深受年輕人喜愛,因為可以訓練迷人的肌肉。而太極拳、瑜珈、氣功、禪坐等,是典型的東方運動,它強調的是耐力,東方運動重視緩慢而長時間的動作。西方運動在很短的時間,訓練心肺功能;而東方運動藉著緩慢的動作,卻可以激發人體的免疫與自癒能力。一般人健行、快走,頂多是30分鐘到一個鐘頭,但是爬山,卻常常可以走好幾個鐘頭。1-2個鐘頭的爬山,一般是所謂的郊區小山;真正爬山,大部分都是5-6個鐘頭以上。

所以,如果您用西方爆發力的觀念,也就是一般快走的觀念去爬山,您很容易就會走的氣喘吁吁。我在2011年嘗試去走溫哥華著名的好漢坡—Grouse Grind時,才頓悟爬山的呼吸觀念,從此爬山對我而言就是享受,不再走的氣喘如牛,甚至臉色發白,頭昏腦脹。也開啟了我以及幾位好朋友一同倘佯於溫哥華的好山好水之爬山嗜好,也才發覺來溫哥華沒有去享受這麼美好的大自然,真的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爬山不會氣喘吁吁的秘訣,就是走路時,「腳步配合呼吸」這個觀念,而不是傳統上的「呼吸配合腳步」。換句話說,以前是拚命往前衝,走到喘不過氣時,才會停下來休息;我的新觀念是走路的速度以呼吸為準。如果走路會感覺很喘,則走路的速度放慢,原則上可以有一點喘的感覺,但是不能很喘;也就是說,您在走路時,要能保持能輕鬆說話的呼吸狀態,如果您必須要停下來休息才能說話,就表示太喘了,走路的速度太快了。在上陡坡時,我們會以吸一吐二的方式前進,也就是說第一步吸氣,第二、三步吐氣,吐氣的時間比吸氣時間長。在平坦或下坡時,可以改成吸二吐四,也就是第一、二步吸氣,第三至六步時吐氣,同樣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