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物性肝損害是中醫藥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快速篩選和評價中藥毒性已成為目前中藥研究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

中藥藥性與肝毒性的關系研究

宋秉智等對55種中藥肝毒性文獻資料進行分 析,發現中藥四氣、五味、歸經與肝毒性有一定相關 性:寒性、熱性藥肝毒性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平性及 無藥性記載的藥物;苦味、辛味兩類藥物肝毒性的發 生率明顯高於其他藥物;歸肝、脾、腎經三類藥物的 肝毒性明顯偏高。由於中藥的藥性是通過推理、感功能證實和臨床經驗驗證得來的,因此中藥的藥性 對肝毒性可能有直接的影響。

生物鹼類

生物鹼為一類含氮有機化合物,普遍存在於各科植物中,具有很強的生理活性。具毒副作用的生物鹼大多數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 系統,但也有一些生物鹼具有典型的肝髒毒性,如菊科的千裡光屬、款冬屬、蜂斗菜屬、澤蘭屬,紫草科 的紫草屬、天芥菜屬、倒提壺屬和豆科的豬屎豆屬,它們化學結構中的不飽和酯型吡咯雙烷生物鹼,能使肝細胞的RNA聚合酶活性下降,RNA和DNA的合 成能力降低,細胞核內染色質不斷增大,引起異常核 分裂,形成多核巨細胞,急性期引起大量肝小葉中央 區壞死,病變後期網狀纖維塌陷,出現肝纖維化,有 的似布-加(Budd-Chiari)綜合征,肝纖維化繼續發展 形成肝硬化。中藥中的川烏頭、雷公藤、喜樹、光慈 菇、藜蘆、蘿芙木、常山、石榴皮、山豆根、苦豆子、石 蒜、野百合、千裡光、菊三七、土三七、貓尾草、大白頂 草等含有的生物鹼都是引起肝損害的化學成分。

苷類

苷類是由糖和非糖部分結合而成的一 類化合物,可分為強心苷、氰苷和皂苷三類:強心苷 和氰苷引起的肝損傷報道較少,含有皂苷的黃藥子、 三七、商陸等都是公認的肝毒性中藥。大鼠連續注 射3天三七總皂苷450mg/kg,血液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顯著升高,組織 病理學檢查出現肝細胞變性、壞死。0.28g/kg梔子 苷連續灌胃3天,大鼠血清中的ALT、AST活性明顯升 高,膽紅素(TBIL)含量增加;病理觀察可見明顯的肝 細胞腫脹、壞死,大量炎症細胞浸潤等形改變[5]。引 起肝損害的化學成分為苷類的中藥還有黃花夾竹桃、 夾竹桃、八角楓根、商陸、黃藥子、狼毒、澤瀉、虎杖、 望江南子、大戟、鴉膽子、番瀉葉、何首烏等。

毒蛋白類

引起肝損害的化學成分為毒蛋白 的中藥有蒼耳子、巴豆、蓖麻子、油桐子、相思子、麻 瘋樹、天花粉、蜈蚣、蛇毒、蝮蛇、葛上亭長等。蒼耳 子所含的毒性蛋白可引起胃腸消化道中毒,嚴重者出 現黃疸、消化道出血、肝髒腫大壓痛,ALT、AST明顯 升高,病理組織學檢查為肝髒退行性改變壞死。蓖 麻子的毒性成分是蓖麻鹼和蓖麻毒素(即蓖麻毒蛋 白)。蓖麻毒素是一種細胞原漿毒,易使肝、腎等實 質細胞發生混濁腫脹、出血及壞死。蓖麻毒蛋白 的作用機制是阻斷蛋白質的合成,和相思豆毒蛋 白的機制相似;相思豆蛋白的毒性反應可使肝髒壞 死、淋巴充血,這是由於相思豆毒蛋白通過失活核糖 體亞單位終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所致。

萜類及內酯類

川楝子、大戟、馬桑葉、艾葉、 苦楝子等所含萜類及內酯類成分能引起肝損傷。川楝 子的毒性成分川楝素(四環三萜),可引起急性中毒性 肝炎,出現轉氨酶升高、黃疸、肝大叩痛,病理檢查 出現肝細胞變形、胞漿透明、胞核縮小、染色質融合成 片、肝竇極狹窄、肝細胞索離散、胞核消失或變性。

蒽醌衍生物類

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的大黃、何首烏也能引起肝損傷。灌服或注射大黃蒽醌或大黃浸膏,能引起大鼠甲狀腺腺瘤樣變化,肝細胞退 行性變性,肝靜脈淤血。大黃的毒性成分是其所含 的蒽醌衍生物及鞣質等成分,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 可致膠原纖維蓄積而導致纖維化。

重金屬類

硃砂、雄黃、輕粉、密陀僧、膽礬、 鉛丹等所含重金屬為肝毒性成分。硃砂中的汞主要 以硫化物形式即硫化汞(HgS)存在。口服硃砂有少量 汞能被胃腸道吸收,並分布於血液和全身多個髒器。 引起血、心、肝、腎、腦蓄積性中毒,肝中毒表現為肝 細胞濁腫、變性,局灶性壞死,ALT升高。

鞣質類

包括五倍子、石榴皮、四季青、訶子 等。五倍子中含有大量水解鞣質對肝髒有直接毒性 作用,其主要毒性成分為鞣質,其毒性損害程度與劑 量呈正相關。長期使用五倍子可引起肝細胞脂肪變 性,極大劑量則引起灶樣性肝細胞壞死,肝小葉中心 壞死、脂肪肝,甚至肝硬化。同時伴有肝功能及肝的 生化指標異常。

其他毒性成分

藤黃、紅茴香根、大風子、半 夏、芫花、甜瓜蒂等所含酸類、醇類為毒性成分;細 辛、艾葉、土荊芥、芸香、薄荷、杜衡、麝香草等所含 揮發油亦可導致肝損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