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比興推理」

每一個人都有佛陀的智慧,這是本來具足的,但都被無明遮掩顯現不出來。現代人習慣於用腦推理思維、邏輯思考,然而生活中的“智慧”是沒有辦法用「推理」而得到的。

我們做一個比較,來了解推理上的“聰明才智”(或是意識形態)和“智慧”有什麼不同:

在從前《詩經》的創作上「賦、比、興」三樣的創作筆法,也稱為「比興推理」;而用大腦推理的知識,通常叫「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是西方的產物,有了「因為」就一定有「所以」,有個因就會有個果,故邏輯推理有其連續性和相關性;但是「比興推理」就不一樣了,譬如我們形容女子好美,美得像月亮一樣,但是月亮真的美嗎?月亮的美和臉的美有關連性嗎?

我們也常常聽到,我的另一半好美,美得像朵花,但是說這樣的話的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愛花,但是卻會用花來形容另一半的美。這種類似用感受、意念來傳達自己情感與聯想的,就是「比興體」

杜甫在《春望》一詩中,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花與鳥的意念來感受。當時的情境,一般人若是沒有這般生命上的歷程,無法能感同身受他述說的情境。
「比興體」的推理是一點必然性都沒有的,和「邏輯推理」完全相反,然而在佛經裡頭卻有著很多類似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常說,讀誦佛經、了解佛經,不能用一般邏輯來推理。

可思可議的推理,是用「邏輯」;「不思議」或是「無法思議」的,是比興體裡蘊含的智慧。學佛不能用腦筋,用腦筋絕對無法達到智慧;懂得善用比興推理,透過生命來感受。

佛法要人懂得覺悟,就是借用某件事情來說明另一件事情,這種「不可思議」的感受都存在於佛經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