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常以截然相反的面目出現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並非就顯得克制、溫順,它有千百種表現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奮而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種凌駕於他人之上的舉止背後都有一種亟需隱藏的自卑感存在。」


而阿德勒覺得更重要的是「自卑感並非異常。它是人類處境得以改善的動力之源」。人類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優越感即自卑感的補償。

阿德勒的自卑情結就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決定人行為舉止的基本因素。有趣的是,阿德勒的成長曆程就是其「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最佳背書。


社會感是與生俱來的,和個人的特性天然相連

阿德勒的學習生涯平淡無奇,但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心理醫生。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之初,他已決定成為一名執業醫師,而非研究員。學醫七年之後,他在治療實踐中開始醫學生涯。


不同於許多著名的專家將診所設在繁華的內城區,阿德勒的私人診所位於猶太人和中下層工人階層的聚集區。他較早的研究報告《裁縫行業的健康手冊》「呼籲社會要正視工人工作的惡劣環境」,那是他學術的開端,也是他關注社會的開端。

他的諮詢對象包括商人、學生、會計、廚師、商店服務員等各個階層,也包括普拉特公園裡大力士、侏儒藝人、雜技演員這些社會地位不高的畸零人。畸零人帶給阿德勒豐富的感受,他們精湛的技藝、對生活的熱望令人驚嘆。在這個團體里,即使是相貌醜陋、身有殘疾的人也都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角色——他們沒有沉淪於先天缺陷的泥淖,而是超越了人們的成見,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這些諮詢對象身上,阿德勒聯想到了自己的早年,他開始思考身體在決定成人人格和行為中所起的作用。他曾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護佑下建構自己的心理學,他也把遺傳和環境看作神經症的病源,只是他們對於環境作用的看法截然不同。

1913年,他自立門戶,將團體新命名為「個體心理學協會」,徹底走出了精神分析理論的陰影。精神分析理論假設人本質上只希望滿足自己的驅力,文化和文明與這種滿足相對立。而個體心理學認為,由於身體的發展不充分和自卑感,個體的發展依賴於社會環境。因此,社會感是與生俱來的,和個人的特性天然相連。所以自卑感不單出自身體缺陷,還可能是貧窮、被忽視、溺愛、兄妹間的競爭等等原因。

阿德勒受法興格的《「虛構」的哲學》的影響,書里提到個人生涯受他自行編造的虛構目的所指導,以便使生活更有意義性和組織性。比如「如果我能寫一本書,就能擺脫經濟困境」「要是有足夠的錢,就能十分幸福」「假如娶一位賢妻,生兒育女就會給生活增添意義」,無論正確與否,這些虛構目的使生活的步伐更加輕快。

虛構的目的具體指什麼呢?在阿德勒看來就是追尋生命的意義,追尋優越感,那是應對自卑感的一種補償機制。他以尼采的權力意志取代弗洛伊德的性慾衝動,從而把弗洛伊德學說尼采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人們所感受和體會的、察覺和領悟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賦予了現實意義。雖然這些意義多多少少有些不完整,不完全正確,甚至充滿了錯誤,但這正是生活的本來面目。」童年和成人都無意識地受到這種虛構目標的牽引。


他才是心靈雞湯界真正的大BOSS

阿德勒的理論樂觀得出奇,若調侃來說,那就好像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有翻身的機會,只要你敢想,夢想說不定就實現了。這種正能量氣質的理論本身自帶親和力,或許是過於親和,也不時遭到詬病。很多人批評他過多依賴零星歷史人物,而非嚴格的統計數據;有人覺得理論失之簡單,各種論調更像出自先知之口,而非出自心理學家。

「人類生活在意義的國度里。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隊的一分子,對人類幸福做出貢獻,生活是富於創作性的過程。假如我們每個人都以合作的方式面對生活,人類社會的進步必然永無止境。」這樣的話看上去雞湯味十足,卻是阿德勒的肺腑之言:他篤信人格可以通過社會改變,重視將其在心理治療中闡發的理論應用於社會生活。

阿德勒的學說很快影響到全歐洲,甚至跨過大西洋,在美國受到極大歡迎,甚至使得他後半生將生活工作重心移至美國。

彼時的美國與今日中國面目相似:一戰後,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轉移到了美國,在經濟繁榮的年代裡,人們只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安逸,卻缺少精神層面的引領。書店的暢銷書不是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惠特曼的《草葉集》,而是類似《飲食與健康》的生活讀物。曾經組織有序的宗教活動也退居二線,迷茫的情緒在整個國度蔓延。

阿德勒的思想對彼時的美國來說像是一劑恰到好處的良藥。

在教育領域,他強調教師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兒童,或者將問題歸咎於遺傳。

在心裡治療領域,他放棄弗洛伊德讓患者躺在長椅上被動自由聯想的方法,提倡醫生和患者面對面友好坦誠地交流。

在愛情和婚姻領域,阿德勒提倡人們積極改善婚姻生活質量,而非建議人們去結束一段姻緣。這恰好符合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不奢求從瑣碎婚姻中完全解脫,而是適當讓這種瑣碎變得美好一些。

阿德勒一生不遺餘力地推廣他的個體心理學,最終在通宵工作後因心臟病突發,倒在英國的阿伯丁大街上。《紐約先驅論壇》的訃告說:「阿德勒,自卑情結之父,拒絕成為精神分析的某個零件。他既有點像科學家弗洛伊德,又和預言家榮格相似,他就是他自己,傳播福音的人」。

而今阿德勒的許多概念和方法也逐漸滲透到心理學主流體系中。例如,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概念已被心理體系所吸納,社區治療、家庭治療和合作治療已被社會普遍接受。甚至他曾經的反對者,也慢慢接受了他的概念。

反觀如今諸多勵志話語,皆可在阿德勒的論著中找到影子。某種程度上,阿德勒是「心靈雞湯」界的教父級人物。耐人尋味的是,後者如「自卑情結」「超越」「補償」「早期記憶」「生活興趣」等概念深入淺出,人人皆可取其一瓢而不費氣力,所以,阿德勒的名字倒慢慢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