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兒子在3歲的時候問我:“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你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呀。”

3歲的小子已經能聽懂這句話,好,不問了。

到了4歲,問題開始升級。

“媽媽,既然我是從你肚子裡生出來的,那是從肚子的那個地方生出來的呢?”

……

他不滿足之前的答案了,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於是,我告訴他:“媽媽是剖腹產。”然後趕緊把疤痕亮出來,“你看,你在媽媽肚子裡越長越大,大到裝不下了,醫生就從這個地方把媽媽肚子劃開,把你取出來,再把媽媽肚子縫上,媽媽的肚子就長好啦,這個地方留下了一個疤。這就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出口。”

沒想到產生了意外效果。接下來連續兩個月,小傢伙每天晚上都要“深情”撫摸一下這個疤,邊摸還邊說:“噢,我是從媽媽這個地方生出來的。”

我既感動又放心——應付過去了。

2、

但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還會有“卷!土!重!來!”的一天。

又長大一點,5歲了。他突然問:“啊,媽媽既然我是從你肚子裡面生出來的,我又是怎麼進去的?”

……

來了!終於來了!這個世紀難題!!

這個問題絕對是目前為止,讓所有父母顫抖的提問之一。

爸爸媽媽可能會說:“寶寶,你是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才有了你。”但是在他們心裡,絕對在祈禱“上帝啊你千萬不要再往下問了,精子和卵子怎麼結合的,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啊!”

我當時也沒想好該怎樣去解釋這個提問。只能告訴他:“等大一點再告訴你吧。”

3、

6歲大。記性好的熊孩子不屈不撓地又來問了。

“媽媽,我現在已經長大了,你必須要告訴我,我到底是怎麼進到你肚子裡面去的!”

“你肚子裡現在還有寶寶嗎?!”

“以後還會有寶寶嗎?”

哇,突然好多問題迎面撲來……這個問題不講清楚是不行了。

於是我拿來上大學時的醫學解剖教材。翻到女性生殖解剖系統,告訴他——這就是媽媽生孩子的器官,這個器官裡面呢有卵子;又翻到男性生殖解剖系統——這個是爸爸生孩子的器官,裡面呢有精子。精子和卵子結合,你就到媽媽肚子裡面去了。

小傢伙立馬指著兩張圖問:“爸爸的精子在那裡,卵子在這裡,這怎麼可以結合在一起,到底是怎麼結合的?”

頓時心跳兩百下……

我還是強裝鎮靜,比劃兩個拳頭,指著其中一個說:“你看,這是爸爸的生殖器,裡面有精子。”又指著另一個拳頭說:“這個是媽媽的生殖器,裡面有卵子。”再把兩個拳頭一碰, “你看,兩個器官碰一下,精子就這麼過去啦。”

傻兒子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噢,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你早跟我講不就行了嗎?”“控訴”完我,然後心滿意足地回房間玩去了。

4、

我就在想,孩子問:“媽媽,我從哪裡來?”他們到底想問的是什麼?我們成人又把它翻譯成了什麼?

孩子想問的是:“我的生命到底是怎麼來的?”

但我們往往把它翻譯成了:“你們是怎麼過性生活的?”所以遇到寶寶這個問題,往往尷尬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回答。其實人家對我們的性生活細節完全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僅僅是“我到底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而已。

結合我自己的“實戰”經驗,我想分享應對這個提問的四個技巧。

第一,孩子的這個提問,其實可以是進行“愛”的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個好機會,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我的生命是愛的結果。這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大原則和大方向!

第二,有問必答,有問才答。可以看到,孩子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和疑惑程度是在逐漸發展的,因此,我們可以不用急著一口氣去回答完這個問題,不然也非常容易陷入復雜的解說困境,孩子的小腦袋根本無法一下消化完聽到的回答。

從3歲提問到4歲提問,從5歲提問到6歲提問,孩子想知道的東西也在不斷地變化,每個階段可以給孩子符合當時認知的簡易回答,家長一定要注意尊重寶寶的認知水平和好奇心哦。

第三,實話實說,你是怎麼把他生下來的,那你就怎麼去告訴他,千萬不要彎彎繞繞。

第四,身邊有位家長,曾經直接回答孩子:“你是人工授精來的。” 等孩子疑惑地問:“人工授精是什麼意思呀?”家長直接就懵了,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所以啊,答案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認知,更不能有連自己都不理解、解釋不清的東西 。

掌握好這四個原則,再也不用怕熊孩子的“尷尬”提問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