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想健康,就別圖一時痛快:吃得痛快、喝得痛快、吸得痛快。

生活中有些痛快還是需要節制的。“生病起於過用”,對於健康更是如此。

吃得痛快: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可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酸過多。這些東西附著沉積在血管上,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栓子掉落更是危險;

喝得痛快:飲酒過多,血管容易失去彈性、變硬,出現高血壓。猛烈飲酒還可能引發主動脈夾層,一旦破裂,性命堪憂;

吸得痛快:血管外科有句行話:“要麼戒菸,要麼截肢,您只能選一樣”。這不是危言聳聽。

2. 如果改不掉壞毛病,就一定要培養好習慣。

對身體而言,抽煙、大量飲酒、營養過剩、肥胖少動等都是壞毛病,可有些壞毛病因為職業的關係很難改掉,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改不掉壞毛病,就一定要培養好習慣,那就是運動健身,當然也需要藥物治療。

3. 減肥是一輩子的事業。

近年來,慢病癒加年輕化,肥胖更是成為眾多慢性疾病的主要誘因。很多人笑稱,減肥是一輩子的事業!

一個人一輩子的生活習慣,其實早在七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基本上這輩子改變不會太大,因此,一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

減肥這件事,千萬不能和別人比,要給自己設立一個個性化的減重目標。

4. 欲要長生,腸中長清;欲要不死,腸無渣滓。

我國古代的養生學家很早就認識到:欲得長生,腸中長清。因為人體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物(排出體外即成為糞便),這些廢物如滯留在人體內,輕則使人感到腹部脹滿,不思飲食,造成人體營養不良,出現頭暈、乏力、失眠、精神不振等不良症狀;

重則它們會惡化為“危險分子”,進入血液,周遊全身,危害人體內的組織器官,使人提前衰老。因此,保持腸道清潔通暢,有助健康長壽。

5. 快是魔鬼。

老人的健康是“慢”出來的。老人長壽要做到幾個慢。

喝水慢一點:喝水太快,水分快速進入血液,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的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

吃飯慢一點:咀嚼不細,粗糙的食物會增加胃負擔,要細嚼慢嚥。

起床慢一點:清晨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有心髒病、高血壓的老人晨醒後不要急著起床,先躺半分鐘,伸伸懶腰。

6.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生氣就不生病。

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氣就不會生病、少生病,不作死就不會死。

任何一種情緒,都會導致細胞、內臟、血管、內分泌、免疫機能等人體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特別是在女性特殊的生理時期,生氣、憤怒、驚嚇等情緒過激,都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

7. 進補就像是給花澆水。

經常有人說自己總是疲乏無力,希望吃點補藥,但檢查後發現舌頭比較厚,並不是虛,而是一個實證,濕氣太大。施小墨說,“就像一輛車跑不快,不是因為沒有油,車不好,而是因為馬路堵塞,不論是好車壞車都堵在那兒,跑不起來。

身體的陽氣也是如此,經絡被濕氣、寒濕堵塞了,應該清利濕熱,把通路打通,而不是一個補的問題,認為肌體無力就是虛需要補這觀念是錯誤的”。

8. 盲目養生等於養病。

俗話說得好,養生以不傷為本。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盲目養生等於養病。

有的中年人關注養生,但方法錯誤,比如他們去吃大量補藥,導致氣血不流通,還有人吃補藥吃出了癌症。其實人到中年,不應該吃補藥而應該多吃素,因為肉食會給人身體帶來過多負擔,對氣血有傷害。

有些老年人覺得自己缺營養,吃很多肉蛋奶,消化負擔很重;還有的吃太多水果,水果屬於生冷,對老人身體傷害大。適當的調和飲食才能防患於未然,凡是飲食無論四季都應時常溫暖脾胃。

更多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以下內容由今日頭條提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