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社會中,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父親「缺位」子女教育的情況,母親成為了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然而,有調查顯示,家庭教育中,父親參與得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在學校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更容易成功,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父親身上的一些個性、品質和特點,是母親所無法模仿的;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親所無法替代的。


1

父親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曾有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做過相關調查表明,從中學輟學的青少年中,有71%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青少年自殺人群中,有63%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有72%的青少年殺人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


可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多扮演著「責任承擔者」的角色,一旦父親和孩子接觸過少,孩子勇於擔責、積極面對困難、有節制的個性就很難培養,從而導致遇事逃避、消極對待的處世態度。


2

父親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智商


媽媽們陪伴孩子的方式更多的是講故事、玩室內遊戲、唱歌等,而父親更喜歡用打球、跑步等運動的方式,因此,爸爸更能幫助孩子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


孩子大腦發育,最重要的就是外在刺激。孩子活動量多了,外界刺激就多,聰明程度自然而然也就比較高。


還有一點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相較於母親,父親的耐心可能會少一點。父親經常稍微講幾句就不耐煩,再把問題丟給孩子。這看上去也許比較粗糙,但是卻用另一種方式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智力。



3

父親讓孩子更加獨立


多數媽媽在帶孩子時,總想著保護他們。媽媽們不捨得讓孩子參加任何有一點危險的活動,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或是摔著了。如果不小心摔倒了,媽媽們都是一個箭步飛過去,又是哄又是揉,心疼的不得了。


相較於媽媽們的360度無死角呵護,爸爸們往往採取的是放養模式。他們的心態會更加平和開放,支持孩子去探索世界,接觸大自然。即使摔倒了也沒關係,他們會鼓勵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雖然看起來爸爸們缺乏一些人情味,但是這種方式更有利於孩子獨自面對真正的世界。


因此,爸爸帶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在面對困難時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而不是向父母尋求幫助。


4

父親有助於強化孩子的性別認同


對男孩來說,父親是男性的典範。男孩在與父親的交流中,可以從父親那裡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培養出男性氣概。


如果父親參與較少,男孩在母親溫柔性格的影響下,容易發展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等特點。


父親往往是女兒人生中接觸的第一位男性,在怎樣與男性交流上,父親比母親的作用更大。她將通過父女關係來了解與異性相處的模式和面對異性的心理狀態。


那些擁有高質量父愛的女孩,更加開朗自信,她們不會在男性群體中感覺害羞和不自然,她們坦率真誠,內心更有力量。


正是在爸爸媽媽的襯托和對比之下,孩子才會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義,使孩子性別角色健康、順利地形成。



5

父親塑造孩子未來的親密關係


男孩在胎兒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如果父親缺席,男孩很難突破這種影響,母親的影響就會充斥著他的身心。


他以後很可能成為有一個事事以媽媽為中心、什麼都聽媽媽的媽寶男。但他無法成為一個珍惜妻子並維持長久伴侶關係的男人,無法成為一個好爸爸。


而且,男孩經常會仔細觀察父親的行為和價值觀,假如父親經常在家發火,不尊重妻子,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母親和其他女性採取同樣不尊重的態度。


對於女孩來說,一個對家庭充滿責任、尊重愛護自己妻子、經常陪伴孩子的丈夫,會在無意識中為女兒設立丈夫的標準。而缺失父親的女孩,她們會更容易被膚淺的男女關係所吸引,渴望從中尋找「父親」的溫暖,結果卻往往很糟糕。



女人與男人身體、性格、思維的不同,決定了母教與父教有著顯著且不可替代的區別。


如果說母親教育是一種「根」的教育,滋潤孩子的生命並使之豐滿;那父親的教育便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幫助孩子建立人生的主心骨,教育孩子,為孩子指引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


所以孩子稍大之後,父教的影響就遠大於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