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得了多少次金像獎,你還是那個李安。家不是片場,你該做的家務還得做。

  2013225日,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華人導演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奪得最佳導演獎。此外,這部榮獲11項提名的3D電影還收穫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原創配樂3個獎項,成為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可是,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李安竟語出驚人地說:「我是個怕老婆的男人,沒有我『強悍』的老婆就沒有我的今天。」

  異鄉遇知音,才子贏得佳人心

  李安祖籍江西,父親是中學校長,教子極為嚴格。家庭帶給李安的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浸染,父權家庭的模式也為他日後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礎,甚至是原始素材。

  儘管李安生活在這種環境里,他還是不可抑制地愛上了電影和表演。1973年,他決定離開家鄉,報考台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父親對他的這個決定大為惱火,為此專程趕到台北,想把兒子拉回家,沒想到一向聽話的李安這次就是不順從,任憑父親怎麼勸,他始終不改決定。

  1978年初,李安前往美國留學,這期間,他認識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林惠嘉。

  當時,26歲的李安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偶遇了身材高挑的同鄉林惠嘉,她那雙格外明亮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李安。一聊才發現,原來兩人是同一所學校的留學生。當時李安留學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學習戲劇導演專業,而林惠嘉則正在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兩人的校舍相隔不到500米。

  「意猶未盡。」李安在聚會結束後和林惠嘉告別時戀戀不捨地說。林惠嘉莞爾一笑,取下掛在胸前的簽名筆遞給李安說:「這個簽名筆送給你。常聯繫!」李安興奮地接過筆,奉若珍寶。

  第二天,性格靦腆的李安主動找到林惠嘉,約她去體育場看球賽,對李安也頗有好感的林惠嘉爽快地答應了。身處異國他鄉,兩顆心彼此溫暖呵護,漸漸融合在一起。

  每個星期日,林惠嘉總能接到李安打來的「熱線」,「電話粥」煲得溫馨又甜蜜,她能感受到電話那端一個男人火熱的心。而自稱不善言辭的李安,也不明白自己為何突然間變得口若懸河,只要跟林惠嘉在一起,就像找到知音一般,總有說不完的話。李安說,林惠嘉是自己的最佳傾聽者,每當心情欠佳時,只要聽到她的聲音,他所有的煩惱都會煙消雲散。

  19837月,徜徉愛河5年之後,李安和林惠嘉在紐約舉行了婚禮。李安父母也趕來參加婚禮,他們坐在一張大紅被單鋪成的床前,接受新人施禮跪拜。當他們起身時,婆婆突然淚流滿面,拉著林惠嘉的手說:「我們李家對不起你,讓你結婚結得這麼寒磣!」林惠嘉說:「我不在意表面東西,只要兩人感情好,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切引發了李安的創作靈感。多年後李安回憶說,電影《喜宴》中的很多情景都是他當時結婚實況的翻版。而那條紅床單,李安至今還珍藏著。

  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李安便彰顯了導演方面的非凡才華。1984年,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及最佳導演獎。並且,他取得了電影碩士學位。

  1985年,李安大學畢業時,林惠嘉還在攻讀生物學博士,並且他們有了兒子阿貓。考慮孩子太小,妻子又沒拿到學位,李安打算在美國開拓自己的電影天地。然而,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在好萊塢闖蕩,簡直比登天還難。李安一畢業即失業,涉世不久,便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等待。

  妻子做後盾,苦中求索蓄勢待發

  那時候,李安的家庭,有點像「母系社會」,精明能幹的林惠嘉,成了家中頂樑柱。博士畢業後,她在紐約一家藥物研究所工作,工資雖微薄,卻能夠養家糊口。而身為一家之主的李安,反倒無所事事,整天待在家裡帶孩子,買菜燒飯當家庭「煮夫」。一日三餐,酸甜苦辣,雞零狗碎,他的銳氣和激情,在柴米油鹽中漸漸消失殆盡。

  李安困惑難堪,自己都瞧不起自己。聽說了女兒女婿的狀況,岳父岳母千里迢迢從台灣趕來。林惠嘉怕丈夫傷自尊,接機時就提前囑咐父母:「你們可千萬別提拍片的事,他最近心情不好,我怕他面子下不來。」媽媽心疼女兒:「我看你都累瘦了,弄個大男人在家養著,這算什麼事?他是男人,應該出去賺錢養家才是!」

  李安每天腰扎圍裙,下廚為二老烹飪美味佳肴,岳母向來看不起遊手好閒之人,常拿話敲打他:「李安,憑你的烹飪手藝,開個飯館都行,何必待在家裡吃閑飯。如果你願意,我出資,你來經營!」李安未置可否,明白岳母的話綿里藏針,一語雙關,他面露尷尬,心裡五味雜陳。

  女兒拚命賺錢養家,女婿卻閑賦在家吃軟飯,岳母心裡怎能平衡?有一天,趁李安不在,母親便跟女兒嘮叨:「你真想跟這種無用男人過一輩子?」一句話戳到林惠嘉痛處,她不由潸然淚下:「我有什麼辦法?不是李安不想做事,而是他沒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