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的臉上真的看不出皺紋。她說,「還是會有的,因為室內光線偏暗,所以看不出來,不信我現在站出去給你看。」

此前,劉曉慶在微博上貼自己的「嫩照」引髮網友強烈質疑。「很多人都來罵我,都是『你去死吧』這樣的話。」6月上旬的一天,劉曉慶剛在紹興結束話劇《風華絕代》的一場演出,又趕回北京。一頭長長的捲髮,穿著黑白相間的裙子坐在咖啡館的沙發上,翹起了二郎腿。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好幾次她都想把微博關了,即使經歷了幾十年的緋聞和爭議,但還是不那麼容易接受別人的謾罵。但最後,劉曉慶更願意以「一張照片引發的『血案』」一笑了之。

隨後,又一波緋聞襲來,她和經紀人易鋼的照片被多家門戶網站貼出,「劉曉慶與阿峰離婚兩年,小20歲的男友易鋼取而代之」。614日晚,劉曉慶在佛山巡演《風華絕代》,開幕前,她和化妝師、其他演員於後台「欣賞」著報紙上刊登的這段「新戀情」,「不由得對這種荒謬報道大笑出聲」。

劉曉慶說:「我一生都沒有炒作過,現在我隨意說一個事或者貼一張照片,突然就讓自己成了『話題女王』,但沒有一個話題是我自己製造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

「有些人就是喜歡捕風捉影,前幾年的事情現在又拿出來說,無稽之談的東西,我們都是一笑而過。」劉曉慶的經紀人易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其實這段緋聞早在2009年已被各門戶網站發布過。易鋼說,「我真心希望大家還是多關注慶姐的作品。」

最近「慶姐」的作品是她主演「賽金花」的《風華絕代》,正在各大城市巡演。該劇的導演田沁鑫在國外期間,擔子就落在了「慶姐」身上,田給予了劉曉慶絕對的信任。

雖已熟稔於心,但每到一個城市,劉曉慶還是會提前在舞台上「對對光、走走台、過過台詞」。比起之前的《阿房宮賦》《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風華絕代》是她「勞動量最大」的一部話劇。她形容道:「台詞有一本書那麼厚,而且人物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不能說錯台詞,一個『螺絲』都不能吃。」

劉曉慶喜歡演經典人物,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她就在電視劇中飾演過慈禧、武則天、王熙鳳等角色。劉曉慶說,「演經典人物是我的理想,而且每一部都要刷新自己的紀錄。至於名利我沒怎麼想,尤其是演舞台劇更需要奉獻精神,每一場的觀眾就那麼多點兒。」

《風華絕代》616日晚在廣州黃花崗劇院的這一場,現場爆棚,看台過道上也站滿了觀眾。事實上,此前田沁鑫還有過擔心「名劇在廣州這個城市也有『滑鐵盧』的危險」。

這部話劇被看作主演劉曉慶和歷史人物賽金花的命運重疊,田沁鑫在排戲的過程中發現,「她們都暴得大名,都是時代的傳奇人物,都蹲過監獄,也都被世人誤解過。」

雖然角色有些相似,劉曉慶卻說,「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個接近我本身的。」

「要是讓你演劉曉慶自己呢?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我每一個時段都在變化,每一年、每個月都在變化。你不覺得我變化很快嗎?」有時,劉曉慶喜歡用反問句來回答提問。

「時代不一樣了嘛」

劉曉慶的身上承載了太多個「第一」,第一個出自傳的大陸明星;央視春晚第一個女主持人;第一個蟬聯三次百花獎影后的演員;第一個內地獨立製片人;第一個登上福布斯的「文藝界老闆」。她還是第一個版稅超過百萬的女作家,1994年末她的自傳《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游標題就拍賣了108萬,當時她一個字都沒寫,一年後才出版了《自白錄》,而此前拍賣的標題用作副標題。

2002年因逃稅案件,她又成為了掀起軒然大波的明星囚犯。事實上,早在1989年春夏之交,劉曉慶已陷入過偷稅案,但隨後,這起稅務案又以漏稅兩千塊而了結,補上便是。

早在1983年,劉曉慶就在報刊上寫專欄,她的第一部自傳《我的路》在《文匯報》上連載。那個時候還只有文藝界,沒有娛樂圈。演員們還樂於展示自己的文學修養而不是露出「事業線」。

其實,當時老一輩藝術家例如黃宗英、謝芳等也都寫過回憶錄。「我覺得很大的差別在於取材和寫法上,劉曉慶是開啟隱私體的先聲,這一點絕對是第一個。」對影視有所研究的作家韓松落說。

「這些東西也可以寫出文章給人看?」這是當時主流批評界的聲音。在《我的路》出版時,當時的《北京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均發表批評文章。劉曉慶後來總結認為,年紀輕輕就寫自傳,是「不遵祖訓」。當時面對美聯社記者的提問「你認為誰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劉曉慶隨口答:「是我。」隨後又遭批評,「劉曉慶太狂妄了」。

80年代寫書的明星只有我一個,現在反而很多人都在寫書。時代不一樣了嘛,比如我們以前看名著,看了幾十頁男女主人公才開始接吻,現在的書第一頁就上床了。」劉曉慶笑道。採訪時,整個咖啡館被包場,劉曉慶盯了一眼圍在身邊「旁聽」的助理,以及用iPhone手機給她拍照的另一個助理,然後對著記者說,「現在我身邊的這些朋友,就都沒看過我的自傳。」他們都比劉曉慶年輕許多。

除了演戲、寫書,她投資房地產也投資電影、電視,比如姜文首部導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事實上沒幾個人知道劉曉慶干過導演。直到如今,劉曉慶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己在上世紀90年代開公司時,很多投拍的電影、電視,她其實是真正的導演,甚至親自去參與剪片子,「只是掛了別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