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不小心掏出了癌症
記錄東方之今幸 2018-03-05 15:14:18
孫大伯退休後喜好打麻將,還有另一個愛好就是套耳朵。每天必掏,自己家裡掏還不行,有時候還要去店裡掏。
前幾天孫大伯出現了胸悶氣短,食慾不好的情況。家裡人怕擔心有問題,就帶著孫大伯去了醫院,一檢查,嚇一跳。得了外耳道頭狀瘤。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呢?醫生說跟孫大伯長時間掏耳朵有關系。
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但切除後極易復發,多次復發極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常喜歡挖耳道。他們當中有的是因為耳道癢或有堵悶感,有的是因為耳道裡有“耳屎”(又叫耵聹),總喜歡拿牙簽、火柴、發卡、耳挖等物,在耳朵裡挖來挖去,覺得很舒服,其實這樣做很不好,是一種壞習慣。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掏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把鼓膜掏穿。如果掏耳非得掏到很深處才覺得“爽”,可能結果就是:鼓膜被掏穿。因為鼓膜其實就是一層非常薄的膜,下力太猛很容易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發展成中耳炎。
人的耳朵從外耳道口到鼓膜這一圓柱狀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點是弓形彎曲,皮膚薄嫩。耳道外半部的皮膚有豐富的毛囊及耵聹腺、皮脂腺。這些體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塵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平時所說的“耳屎”,醫學名為“耵聹”。
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屎”就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因此不要經常進行摳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這是一層非常嬌嫩的薄膜,萬一在挖耳朵的時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輕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
一般少量“耵聹”會隨人體走動時的震動自己掉出來,而大塊的“耵聹”應請專科醫生用專門工具“掏”,不能自己隨便亂掏。如果耳朵實在太癢,應當上醫院讓醫生進行專業的清洗。
所以,也不要圖一時之快,而老是掏耳朵。掏改成按摩倒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也可以按摩頸後發際兩側凹陷處的“風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