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的角度看,宋朝是個承前啟後的朝代。

  宋朝以前,多數人一日兩餐;宋朝以後,多數人一日三餐。換句話說,從一日兩餐變成一日三餐,是從宋朝開始過渡的。

  不過這個過渡期真是太長。且不說絕大多數宋朝農民和窮苦市民仍然固守著一日兩餐的老傳統不放,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國,還有一些人不吃午飯,只吃早飯和晚飯。

  嘉慶年間,北京有首竹枝詞形容下層旗人,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兩餐打發全無事,哪管午中飢與渴。意思是有些旗人沒職事沒油水,只靠那點兒錢糧過日子,錢不夠花,只能吃早晚兩餐,中午再餓也不敢起火做飯。

  進入民國,基督將軍馮玉祥割據河南,有天閑著沒事兒,到前屯走走,問農民每天用幾頓飯,他說兩頓飯,是一頓稀飯,一頓乾飯,均是小米。

  抗戰時期,閻錫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飭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員跟農民保持同一生活水準,飲食定量分配,一日兩餐。

  抗戰勝利後,成都市民分成兩派,一派每天三餐,另一派固守傳統,是只吃兩餐的,上午八點前後一餐,下午三點前後一餐,天明即起,二更就睡,不吃午點,也不吃宵夜。

  聽說以前的歐洲人也是一日兩餐。例如輝煌的希臘時代,市民們習慣於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很像晚睡晚起的現代白領。還有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工人們習慣於不吃午餐,只吃早餐和晚餐,很像省吃儉用的宋朝平民。

  正因為宋朝平民很少吃午餐,所以宋朝的飲食行業自然而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攤販,只賣早點。

  一派是食店,只賣晚餐。

  一派是酒樓,既賣早點,又賣晚飯,還捎帶著批發黃酒。

  午飯有人經營沒有?有,但是非常少見。有些大酒樓的營業時間比較長,賣早點能一直賣到中午,可是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只要過了午時或者未時,對不起,恕不營業。

  所以您如果想去宋朝吃飯,最好選在早上或者晚上,千萬別趕到中午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