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爸媽們也會有新的煩惱,例如孩子慢慢學會了撒謊......

孩子撒謊是非常常見的,但是很多父母,並未曾嘗試去理解孩子撒謊背後的心理訴求,而是頻繁地訓斥孩子,將其歸咎於愛撒謊,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因為“撒謊”早已被我們賦予了太多糟糕的、不好的味道,以及很濃的道德羞恥感。從心理學角度說,沒有愛撒謊的小孩,只有沒准備好,去理解孩子的爸媽。

 

也許,他只是個小饞貓

小孩站在商品架前,盯著乳酪說,媽媽,我從來都沒吃過乳酪。其實孩子真正想說的是,媽媽,我現在特別想吃乳酪。小孩看見香蕉嘴饞得狠,於是站在水果攤前對大人說:”我很久沒拉臭臭了。”其實孩子真正想說的是,我想要吃香蕉,你說過的,香蕉可以通暢便便。 

上面兩個小故事中,孩子只是在表達一種願望、需求。這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結果,是孩子的想像性說謊。他們在嘗試用一種獨特方式去表達,並且以為這樣大人會更容易懂得。

爸爸媽媽其實只需要去確認:“你是不是想吃它呀”

 

幼兒的辨識能力差異

 

另外,四五歲以前的小孩,無法很好地分辨真實和虛幻、真實與想像的差異,且他們的想像沒有受到成人世界裡的約束,所以孩子往往把看到的、聽到的故事,經過自己的想像“創造”出新的景象來,並且信以為真。這一方面是思維發展階段的局限,同時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獨特需要。

或因虛榮,或因害怕懲罰

 

不敢說真話的孩子或因為虛榮心或害怕懲罰,什麼樣的小孩不怕說真話,勇於承擔呢?做錯了事以後,父母不會人為懲罰孩子,只會引導孩子去承擔錯誤的自然後果。比如,打碎了花瓶,大人首先關心孩子的身體,問:沒有受傷吧? 

其次,共情孩子:打碎了花瓶,讓你有些害怕,緊張吧? 最後,引導孩子如何處理結果,由孩子負責清理碎屑,或者幫孩子一起處理。 這樣的孩子,下次再犯錯的時候,一定不會害怕承認錯誤。因為他心裡篤定,父母一定不會因此懲罰他,會站在他這一邊。有父母的接納作為保護傘,孩子也不必去撒謊自保。

 

 

孩子說謊,聰明父母這樣應對

 

孩子犯了錯,面對一個犯錯現場,不要問:“是誰乾的?你為什麼這樣做?”可以試著詢問:“需要我幫你嗎?”或是詢問孩子意見:“你覺得怎麼做好?有沒有好辦法?”最好是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讓孩子了解,誰都可能犯錯,不過辦法總比錯誤多,事情都能得到解決。 

 

如果問題有不同解決方案,試著幫助孩子分析,不同的行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有的行為導致的結果是好的,有的行為導致的結果是不好的,而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方面,我們需要在行動前考慮到可能的結果,並規避不好的結果;另一方面,做錯了,我們就有必要為結果負責,要做的是,努力彌補而不是推卸責任。親子關系是孩子教養的根本 

 

父母需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你明明很健康,卻為了某事當著孩子的面給老闆打電話請病假,相信孩子不可能學會誠實。 

 

想要孩子跟大人說實話,父母需要營造輕松而溫馨的親子氛圍,讓孩子知道“哪怕自己做錯了,我也不用擔心會受到懲罰,我可以將一切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告訴爸爸媽媽。” 

 

親子關系是孩子教養的前提和根本,父母有必要好好經營。因為與說謊相對應的是誠實的品質,誠實的基礎是信任。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依戀和信任對象,若孩子從父母身上都無法獲得信任和依戀,自然也不可能避免說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