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一名不愛喝水的男大生,服用感冒藥時只喝一小口水,隨後馬上躺下休息,沒想到隔天嚴重胃痛,就醫後才發現是胃潰瘍出血。醫生解釋,有些藥物的酸鹼性較強,如果水喝不夠多,讓藥物沾黏在食道或胃黏膜上,嚴重時可能潰瘍。

前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森賢舉例,喝水吃阿斯匹靈,藥效在3小時後可達最高點,但喝可樂吃阿斯匹靈,需5小時藥效才可達最高點。很多肝藥含生物鹼,不能配茶吃;吃維他命不宜配牛奶。另外,有些人乾吞藥、不喝水,這也是不對的,因為藥通常需要180∼200㏄的水,幫助它到達胃部。

錯誤的服藥習慣有五點:

1.這些飲品是禁忌

以水服藥通常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除了幫助藥物入肚外,水不會對藥物本身及其效力產生影響。

有些藥物(例如四環素類的抗生素)的吸收會被鈣、鎂、鐵等礦物質影響,所以服用時不該配以牛奶或豆漿等含有豐富礦物質的飲品。較為特殊的還包括屬於還原抑制劑(statins)的降膽固醇藥atorvastatin及simvastatin等,它們的代謝會被葡萄柚及葡萄柚汁影響,因此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葡萄柚。

張森賢也補充,很多肝藥含生物鹼,不能配茶吃;吃維他命不宜配牛奶。

2.飯前、飯後吃藥,各是什麼時候?

和信醫院藥劑科藥劑師姜紹青、劉庭瑋曾在康健指出,所謂「飯前」吃藥,是指藥品在肚子裡面不與食物接觸,也就是「開始用餐前一小時以上」或「用完餐至少兩小時以後」,正確名稱應該是「空腹」。

而「飯後」一般定義為「飯後兩小時以內」,而正確的名稱應為「隨餐」。

3.吃藥會傷胃,所以一定要配胃藥?

其實,大部份藥品是不傷胃的,與制酸劑類的胃藥一起服用反而會減輕某些藥物的效用。一般來說,只有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關節炎治療劑、類固醇或鐵劑這三種藥容易傷害胃腸黏膜、刺激胃酸過多,讓胃不舒服,才可能需要搭配胃藥吃。

此外,有些民眾會自行減藥,把藥物剝半吃,或為了方便小孩、老人就把藥磨碎,破壞藥品原本的結構,這都相當危險。

4.藥品別分給別人吃

「好藥報人知」、「呷好逗相報」的觀念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症狀、可能發生的藥物副作用等未必相同,承擔的風險不一。

另外,家長常會把家中孩子的藥,拿給其他有類似症狀的孩子吃,這是不對的做法。例如把弟弟的藥拿給他的姊姊吃,會有藥量不足的問題;反之,把哥哥的藥拿給妹妹吃,會有藥量過多的問題。

5.把藥放在冰箱,可以保存更久?

「很多人把藥放在廚房,藥品會因為高溫而壞掉,」嘉義市社區藥局藥師商錦文去居家訪視時發現,民眾經常把藥放錯位置了。

民眾也常常把所有的藥全往冰箱塞,以為可保鮮,卻可能因為濕氣高,破壞藥品品質與安定性。除非有特別標示要冷藏,像是眼藥水、肛門栓劑或胰島素針劑,就算放冰箱,也必須跟食物分開放,最好放在冰箱下層。此外,內用藥與外服藥必須分開放,避免錯用。

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建議,正確存放藥品有三個原則:避光、避濕、避熱。室溫、乾燥且陰涼的環境最適合存放一般藥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例如暗處房間的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