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孫于琛報導】痔瘡,聽起來好像是只有中年男子才會有的困擾,其實不然。根據資料顯示女性病患不只不少,且比男性還多。年齡分布也相當廣,甚至從10幾歲、20幾歲的青少年開始就有痔瘡的病例。

通常有痔瘡的人都不好意思跟他人討論,甚至不敢去看醫生,不但放任惡化,最後還可能罹患肛門廔管癌。究竟為什麼會得痔瘡呢?

排便不順暢,痔瘡容易找上門

「雖然有人說3個人就有1個人痔瘡,」大阪肛門診所的佐佐木美典醫師推測「說不定實際比率更高。」有時候已經有痔瘡了,卻因為不會痛也沒感覺,而沒有察覺到。那麼有痔瘡跟沒痔瘡的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果你還以為你每天都有排便,沒有便秘,所以不可能得痔瘡,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佐佐木美典醫師指出,便秘可分為「直腸型便秘」及「大腸型便秘」。「直腸型便秘」的原因,是因為長期習慣忍受便意,讓直腸感受便意的能力變弱,之後就算糞便到達直腸也不會想上廁所。

「大腸型便秘」可能是因為體質或是腸子本來就比較長導致,可以藉由吃藥、吃纖維素改善,但「直腸型便秘」則是因為長期忍耐的關係,就算吃藥、吃纖維素也無效。

痔瘡分三種,症狀治療大不同

1、痔核

痔核是指肛門附近的靜脈血管膨脹、曲張造成的靜脈瘤。一開始很小,通常不會被注意到也不會痛,但也不會自己好。佐佐木美典醫師認為,痔核的原因來自直腸型便秘,糞便長時間留在直腸內,會給直腸造成負擔,導致靜脈曲張。

長在肛門內的稱為「內痔」,長在外面的為「外痔」,而完全從肛門掉出來則稱為「脫肛」。到了脫肛地步,就必須做些急迫的治療。如果是痔核初期,患者本身不會感到困擾,放著不管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2、肛裂

肛裂顧名思義就是肛門受傷,原因是糞便過硬,通過時使肛門出現傷口。如果是小傷那無需擔心,但如果反覆受傷,就會變成慢性肛裂。如果再加上糞便進入傷口導致發炎,會讓肛門產生瘜肉或是突起物。該突起物本身不會疼痛,但糞便通過就會裂開出血。

此外還有傷口發炎潰瘍、肛門變狹窄等併發症。如果是肛裂就必須先把便秘治好,而肛門狹窄則必須動手術。有些癌症也會有肛門出血的狀況,如果長時間出血就必須去醫院檢查。

下一頁告訴您如何正確預防痔瘡!

3、肛門廔管

痔核和肛裂都是因為便秘而造成的,肛門廔管則是因為腹瀉居多。免疫力跟抵抗力低下時,肛門和直腸的界線容易被腹瀉的糞便進入而感染化膿。膿累積起來後,就會變成肛門周圍的潰瘍化膿,漸漸變成肛門廔管。

膿包會往組織弱的地方擴散,肛門周圍會感到疼痛。如果把膿包弄破會暫時感到比較舒服,但膿包好了後又會不停復發,所以最好一口氣根治。肛門廔管一定要靠手術才能治癒,放著不管可能會變成肛門廔管癌。

直腸型便秘測試表

只要有一項符合,可能就是直腸型便秘。

  • 排便過後,無論擦肛門多少次衛生紙還是有糞便沾上

  • 每次都要靠溫水刺激肛門才能排便

  • 如果清洗肛門,還會有很多糞便跑出來

  • 排便完總覺得肛門癢癢的

  • 吃完飯就會想上大號

預防痔瘡,從生活習慣開始

日本大腸肛門病中心的院長時任敏基認為,「對肛門好一點」,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可以預防痔瘡,更能遠離各種大腸病。因此,時任敏基表示,除了盡量避免便秘、腹瀉,擦拭肛門時盡量不要用力過度,要像對待臉蛋一樣對待肛門的肌膚,因此如果在家裡應該以沖洗代替擦拭。

避免便秘,可以從以下習慣做起:

  • 為了讓糞便軟化,應多吃有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五榖類。

  • 飲酒過量或是食用太重口味的食物容易腹瀉,讓腸的發炎惡化,因此平常就該注意不要吃太過辛辣的食物或飲用烈酒。

  • 勉強自己用力排便會讓痔瘡更加嚴重,避免長時間過度用力。

  • 一直忍住便意會讓便秘習慣化,只要想上就快去廁所吧!

如果已長出痔核則與血液循環有關。洗澡時不只淋浴,盡量把肛門泡在浴缸或水盆的熱水中,可以讓血液循環變好,較小的痔核就會自然痊癒。另外像是久站、久坐或時常蹲著等姿勢不良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因此維持一個姿勢一段時間後,記得伸展肌肉活動一下。

時任敏基醫師提醒,雖然痔瘡與壓力並無直接的關係,但壓力大的人容易睡不好、吃不好,導致免疫力下降,這時候就更容易細菌感染,而成為痔瘡的遠因。但像是腹瀉、便秘伴隨著腹痛的症狀,可能就是「過敏性腸症候群」,這種病症與壓力密切相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自己屬於哪種類型。